分享

孤寂的美妙

 禅艺会 2020-09-22

人始于寂然的母胎,归于寂静的天国,孤寂可谓人生的起点与终点,人们必须学会独处,并能够从中欣赏完全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思考,是孤寂时的最好工作;阅读,是独处时的最佳伴侣,学会了这两项,其实孤寂已经远离自己,而充实却始终不离左右。——纯道题记

熙熙攘攘的红尘社会,独处的机会不多。独处不是孤独和寂寞。独处是人生中难得少有的美好时光。在独处时可品尝和体验独处的美好和奥妙,当然有些人会体验到寂寞和孤独的情绪,这种孤寂的心境更是静心读书的最佳时间,只有这样我们就才能在孤寂中找到人生丰富多彩的内涵和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孤寂让我们疲惫的心身有一个休息调养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可以清理记忆中的垃圾碎片,忘却导致负面情绪的人和事。孤寂不蒂是精神、心理、灵魂继续发展生长、前行的一段宝贵时间和空间,也是心灵绿色盎然的驿站。处在孤寂时,我们从红尘世俗、落英缤纷的人和事中逃离出来,悠然抽身回到了本真的原我和自我,把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凉在一边。这时候,我们孤寂地面对原我和自我:问问有什么需求?还有什么需要努力奋斗的欲望?也可问问超我有什么道德和伦理上的约束。也可以和上帝、佛陀、穆罕默德交流交流,世俗红尘的我有那方面的欠缺,离天国和西方极乐世界路途还有多遥远?仔细检测一下自己的心、身、灵那方面需要调整、休息、营养,广袤无边的宇宙是否有神秘力量和话语需要继续对话。

真正的自我和原我,人类无垢无染的初心,从某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心、身、灵的自由、协调和谐。美满圆融的生活都是在孤寂时充分展开和生发的。与友人激扬文字,天南海北,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是心、身、灵的能量消耗;唯有超我、自我、原我沉浸在古往今来伟人们的杰作和智慧的哲思辨理时,才会有真正的对心灵和道德、自然的真切感悟。和友人一起游山玩水,赏祖国锦绣河山,那只是心和身的旅游和消遣;唯有孤寂独自面对逶迤苍茫的群山和波涛汹涌的大海时,才会真正感受和领悟到与大自然的沟通的信息符号是何等美妙!

也许人们往往把积极人际交往看作一种世俗中的特殊能力,却忽略了善于孤寂独处也是人的一种特殊生活能力,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情操和人生修为的好方法,是比普通人际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人生能力。如果说不擅世俗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生活能力的不足,或者说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寂寞和孤独就更加是一种心灵的缺陷了。

从心理健康和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人的心、身、灵,心灵有时确实需要静谧和孤寂,这样人对独处环境的需要是符合常规的,也是符合神经细胞的生理现象和规律的。孤寂时人体对心、身、灵进行充分的检修和内在的能量调整融合。所谓能量调整融合,是因为心、身、灵的能量消耗有时是不同步的,虽然躯体有时尚很强壮,但心、灵的能量已经耗尽,或者接近枯竭。用时下的流行词汇来描述,我们可能处在心理亚健康,或者情绪亚健康的状态。当我们把新的经验和知识放在心灵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时,事先要检查此位置的内存是否已满。如果已盈满和饱和,要及时进行内存信息的清理和腾空,那些没有用的知识和过时的经验,以及那些随着社会客观环境变化已不是科学和真理的规则和定理都要适时处理。唯有经过不断的腾空、清理、整合,我们的心灵才不会因岁月荏苒而吐故纳新的能力下降,外来的新知识、新印象才能在心灵的中枢大脑里扎营建寨,被原我、自我、超我所消化吸收,新的自我概念和形象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灵活应用,又能自动顽强生长着的知识操作系统。所以,有无孤寂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人格比较健全、具有容易自我满足的内心世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因此,人体孤寂独处的能力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内容之一。

对于孤寂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说完全无关,爱好孤寂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交往、朋友众多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孤寂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品。他们认为:一种缺乏积极交往的生活固然是一种人生缺陷,一种缺乏孤寂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厄运和灾难。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有动物的属性,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需要被尊重,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也需要超越自我,否则他就无法幸福愉快地生活和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寂独处,国外的许多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的实验,实验中发现一般人对绝对的孤寂独处仅容忍二十四小时,忍受力很好也难坚持七十二小时。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寂独处的人,我们不得不怀疑他可能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我们把孤寂独处时作为心、身、灵健康水平的一个检验时光,用它可以测出心、身、灵健康水平如何!如果处于情绪亚健康或心理亚健康,灵魂的深度和宽度,心灵的柔和度、坚韧度、宽容度、慈悲度、喜悦度是否存在缺陷。通俗来说测一测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如何?是否不喜爱自己,是否对自己缺乏信心、梦想和理想是否不再存在、是否厌烦自己。对于个体人格、心、身、灵发展成熟度、健康程度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最起码基本要求。如果产生对自己也不爱的念头,要好好分析我们是否处在心理亚健康或情绪亚健康状态。如果是的话,我们可以游山玩水,让自然风景洗刷造成亚健康结果的尘埃。也可以赏湖光山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放飞心灵。如果厌烦自己,会很难对他人产生正能量的情绪影响,这时候需要对心、身 、灵进行片刻的孤寂,休息调整。否则在人际交往方面、社交场合,他人会认为我们没有多少值得交往的价值,可能难有高质量 、高成效、高收获的社会交往硕果。访亲走友,很难传递正能量,与其说是和他人培养感情,不如说对别人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种负能量的传递。一切人际交往的质量和品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心理质量和品徳修为。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颇具正能量的人之间交往,才可能有真正美丽的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和持久坚固的友谊。纵观历史和现实,此类例子枚不胜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俯拾即是,很难找出反证它的例子,这也是很难驳倒的人际交往理论,一般肤浅之人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吗?回答肯定是不会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孤寂和热闹均属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但是,孤寂更加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反省、远虑、慎思、看事情的本质、了解人的本性,孤寂更能让人看人的本性和本质。因为在孤寂时,人可以直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整体,面对万物眼花缭乱现象中的本源,人心灵内在的本性。相反,在热闹交往时,个体却只是面对整体社会的部分,面对千变万化社会和自然过程的片断。人群聚集、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之处,只有俗事凡人,烦琐世事,花开花落,名利金钱,一切皆似过眼烟云,没有上帝、天堂、佛国、极乐世界和永恒存在。

也许可以说,孤寂是时间性的美丽神秘,热闹是空间性的繁华喧闹。我们经常与别人谈话讨论,内容大抵是世俗事务的处理、利益的分配、是非的争执、恩怨的倾诉、公关、交际、新闻等等。孤寂的时候,我们有时也在心灵中说一些话语,细察其内容仍逃脱不了上述樊笼的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在与别人说话,是世俗琐事内容的话语的预演或延续。我们真正与自己内心灵魂谈话的时候是在孤寂时实现,因此孤寂有时是十分稀罕和珍贵的。

要能够与自己内心灵魂谈话细语,必须把心灵从世俗事务和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这时候需要孤寂独处。这是发生在心、身、灵之间的谈话,是一种世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哲学教人立足于现实世界的根本审视世界,反省自己真实的人生,同时带给人的就是如何过一种静谧、高尚、单纯的内在精神生活能力。

与自己内心精神世界谈话的确是一种人生情绪智慧能力,而且是一种独特罕见的能力。有许多人,你不让他说现实世界的凡事俗务,他就不知所措,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只关心外界的事情,结果也就只拥有仅仅适合于与别人交谈的语言了,这种语言在热闹的社交场合实在。这样的人面对自己内心世界当然无话可说。可是,一个与自己内心世界无话可说的人,难道会对别人说出什么具有人生哲理、富有情趣、富有意思的话吗?哪怕他谈论的是天下大事,听者仍感到是在听市井琐闻,因为在里面找不到那个把一切连结为整体的核心,那个照亮一切的精神,孤寂时沉思、悟道可以改变上述情况。

孤寂时的静心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的、鼓舞人生的灵魂交谈,借孤寂时的阅读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吸收,消化最终“占为己有”。孤寂时的写作是与自己的内心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人生经历、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精神财富、心灵鸡汤。宗教信仰是孤寂时与心中的上帝 、佛陀交谈,借此积聚心、身、灵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几种交谈,而这几种交谈都是在孤寂中进行就显得更加美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