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会】陶瓷花器在花艺中的使用

 禅艺会 2020-09-22

从古至今,插花多用铜器、陶瓷器。用铜器必用古铜器,古铜器受土、水汽侵蚀渗透,金属元素被氧化,用来插花则对花有益。



明代张谦德《瓶花谱》品瓶一章如是说:“古铜瓶钵,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明艳如枝头,开速而谢迟…”。



而新铜器未经自然氧化,插花则对花无益。又说:“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陶器有很好的透气性,对花的养护实好于瓷器。



陶物草堂主人认为:“唐代以前窑温在1270度以内,陶瓷胎体不完全烧结磁化,往往有渗水现象;至唐代,烧制温度达到1300度左右,胎体完全烧结磁化,不容易渗水,故多用陶瓷器做插花用具。"



陶物草堂主人说:从五行相生相克来看,使用铜器插花有木、金、水三行,生克关系为木生火、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缺土而不全,金又克木,故铜器不利于花,要用则需土和水汽的长年浸润才行。



陶从土来,使用陶器插花有木、土、水三行,生克关系为木生火、土生金、水生木,五行齐全对花无相克,故陶器插花有利于花。



从审美而论,《瓶花谱》说:“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为贵…”意思是说崇尚古意最好用铜器,陶瓷器则是柴窑、汝窑最为珍贵了。



陶物草堂主人认为:以柴烧为古朴、枯淡,古青白瓷为雅致…单色釉尚可,青花、五彩等流于俗气!”


陶物草堂主人使用的花器是柴窑烧造的花器。我们的形制上溯至仰韶文化,经汉唐,再到宋、明器型,取器高古、周正。
加之柴烧的落灰、流釉,火色变化自然质朴,有些器型插花还透出禅意。景德镇"陶物草堂"烧造坊因应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内心诉求、效力于自然柴烧作品的烧制。作品倾听了自然的声音,经历了柴与火的交融。把木柴的生长、涅槃的历程刻画在泥坯表面以及内心,留下了窑变与火痕,人与柴火,与自然,与天的对话。天然的窑变之美绝非人力可求,当浮华与假象退尽,陶物的本真之美如此静穆!



陶物草堂堂主:袁恒、毕业于西安美院雕塑系。近数十年游历,惯看风物,动极思静。乃择景德之佳地,有感心相无明,需淘积污垢、揉捏、成型、上窑车、进窑,经一千多度高温煅烧--“成液相、扭曲、转晶相,涅槃于飞,或成恒器。

本辑内容由禅艺花会闵行堂(上海闵行陶物草堂)提供。品鉴和了解更多,请加微信号联系:fionashen_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