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禅定正念与幸福感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禅艺会 2020-09-22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与展望,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仍存在非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今后应多采用真实验设计,尽量排除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对禅定水平、幸福感的测量方面,研究所采用的量表测量,存在回溯效应,易受施测时情景影响,并受主观性、社会赞许效应等局限。值得留意的是,现已出现较为成熟的用行为实验测量禅定水平的方法,对幸福感的测量也出现ESM 实验范式。这有助于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因此,未来应在严密的实验设计基础上,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测评手段。另外,该领域在幸福感界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除将严格意义上属于主观幸福感的指标归结为心理幸福感以外。还有研究采用除幸福感以外的指标,如生活质量等作为幸福感的测评手段。未来研究应注意避免在细节上出现争议。

研究思路上的不足与展望,研究思路上,已有对禅定训练提升幸福感的效果评估还需进一步完善。

尽管目前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感维度的干预效果仍未得到很好的论证,对心理幸福感的提升效果缺乏随机对照的实证研究。而且,禅定训练对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以及幸福感各维度的提升效果差异方面未发现研究报告。此外,研究者应着重探讨禅定训练提升个体幸福感的机制,并积极借鉴禅定在其他心理领域机制方面的探究成果。

理论上的不足与展望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所有研究报告中涉及的“幸福感”都是基于西方哲学体系的定义。

而随着东方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东方的幸福观已经开始被西方关注。有学者提出,东方佛学文化在情绪区分、个体内部体验上有心理学值得借鉴的部分。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儒家、佛家和道家对幸福的理解都有独特之处,比如三家都认同幸福感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趋于“和谐”的状态。另外,内心“平静”也可能是中国文化幸福观的一种体现,是儒、道、佛三家都追求的状态。而且三家都认为不同层次的“乐”是幸福的体现,如儒家的仁义理性之乐、道家的顺应自然之乐和佛家的涅槃与普度之乐。可见,中国文化对幸福感的见解非常丰富。然而,目前国内对幸福感的实证研究还处在对西方幸福感量表的修订阶段,且有时效度并不理想,对本国幸福感未给予更多关注。虽然幸福感的定义未涉及文化因素,但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是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前因变量之一。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幸福观,对幸福感的研究必须与其所处文化下幸福观相一致。伴随着国外研究者近年来开展大规模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所持有的以“和谐”“平静”为核心的幸福观,也逐渐引起西方的重视。但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十分缺乏。而禅定本身就源于佛家文化,从这一点上来说,禅定与中国文化价值观下的幸福感更为契合。然而,国内在该领域没有任何已发表的研究成果。

在此形势下,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希望更多研究者通过在该领域的不懈探索,让禅定训练为提升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文明、国家的进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展读

【观察】禅定正念提升幸福感

【观察】禅定正念与幸福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