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艺题记】艺术之画家(中)

 禅艺会 2020-09-22

《禅艺春秋》(周宇著)与《禅艺题记》(纯道著)两本新书已经出版。《禅艺会》将摘录书中部分精彩内容连续发布,以飨读者。亚马逊网、当当网、京东网、淘宝网等已上柜《禅艺春秋》《禅艺题记》两书,欢迎读者直接在网上订阅。

《禅艺题记》

艺术之画家(中)

大家之作,悦目大家 ;小家之作,不出小家。 无论中国画,还是西洋画,佳作坏画,好画家差画匠,时间都是最好的鉴定师,它最终会告诉人们, 谁是大师,谁是小丑。

用画笔和色彩记录一时一刻的心情,这是一种奢侈且高贵的生活方式,只有驾驭得了笔触和沉淀了涵养的人才有资格拥有这样的生活。

画家的视野应该是开阔的,即便没有国际视野,也必须有国家意识。在国家意识中,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应该占有相当的位置。从家乡出发, 走向外乡的画家,反而更容易产生对家乡的眷恋。

一个用心去感应、体悟、神领艺术意境的画家, 其作品必然“画如其人,人品如画”。在中国文人画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线条、笔墨、彩色与构图, 还能看到轻名淡利的文人品格、谦虚达观的处世态度、兼融诸家的传统功力,以及立法求变的创新精神。

成功的艺术家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其兴趣或许炽热得让自己无法放弃,其勤奋或许刻苦得让人们啧啧称奇,其天赋或许启蒙得让英才适逢其时。补上翅膀,你也可以飞!

画家的思想,不仅要反映在画面上,还应表达在纸面上,努力记录在案。过去的名家大师都勤于笔头,一支毛笔,既绘丹青,又作诗文,终可著作等身。如今画家,大多图文分家,往一根道上走下去,却没了内在目标。好在万事都有例外, 便显得格外珍贵。

大师称号,本来是一个崇高的追认,是盖棺定论式的加冕。如今太多的人迫不及待给自己加上大师封号,就像一个个幽灵满街乱窜,弄得真假不辨,正邪不明,死活不清。真正的大师,百年出一位,如果轮到一年出百位,那就是假货泛滥了。

大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时代的高地, 是一个社会的航标。深切怀念逝去的大师,意味着大师精神已经离我们远去。呐喊吧,让大师精神早日归来!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是在几百万民间艺人的“群众基础”上涌现出来的杰出艺术大师。昔日可, 今日又何尝不可?在各地普遍重视文化产业,书画市场愈发兴旺的当下,“群众基础”自然越来越扎实 , 在沙里淘金中,自有金石为开的那一天、那 一人!

一个人的离去,让人看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力量,更让人感受到了“惺惺相惜”的美德。人的伟大不在于诋毁别人,而在于携他人。

在当代艺术领域,少数人走在最前面,跟在后面的人总想赶上他们,却连他们的影子都找不到。更多的人在外围看热闹,瞎起哄,这喧嚣的声音早已盖过探索者孤寂的脚步声。

一个人的努力或许微不足道,一群人的摸索肯定意义非凡。当这个群体变得足够大时,其中 一定会出现天才的光辉、展现艺术的光芒。

画家进入工艺美术领域作尝试,是一种跨界的创新,这往往也是自我突破的内在诉求。反之, 工艺美术人员却很难进入纯艺术的领域去作探索, 因为他们只是画匠与画师,而不是画家。画家可以覆盖画师与画匠的领域,反之则不能。

身处转型时代的人大都疲于奔命,太多的诱惑让“聪明人”频繁出手,试图捕捉新机会。然后,“老实人”却甘于寂寞,只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专注耕耘,最终他们成为真正的“聪明人”,收获到了累累硕果。

人们习惯用好与坏来评论一个画家的作品, 而我更愿意用喜欢与不太喜欢来判断一个艺术家的创意。能够让自己感应到创作中的与众不同, 便是发现了艺术家独树一帜的灵感 ;如果还能让自己感动,则一定是找对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那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大师。

在艺术领域,谈论专业似乎常常是一件让人感到滑稽的事,因为太专而可能沦为工匠。大凡大师级的艺术家都是从跨界中获得灵感,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术表现之外,让人欣赏到与众不同的题材与风格,才能确立艺术家自己的历史地位。

以画某种动物立世的画家,于该动物本命年里受到追捧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如果在本命年之外仍然能够得到高度好评,才见画家的真正功力。 当说起一种动物,大多数人都能想到一位画这种动物的画家,则是画家的真正成功。

真正的慧眼是发现了一个人,当下他不喧嚣, 未来他不嚣张,尽管他很有张力,却一直低调处世。

南方人到了北方,常常被广袤天地所震撼 ; 北方人到了南方,往往为小桥流水所痴迷,他们各自在自己不熟悉的世界里发现了美。这种错位而产生的美,正是旅游和移居的魅力所在。于是, 一个北方画家执意留在了南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