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淡极始知花更艳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出场正如她本然的行为举止,低调自然,没有过多的铺排,也没有虚文繁节,只一笔轻轻带过。宝钗的品格端方,行为豁达,就连小丫头子都喜欢和她说笑,如果说林黛玉是天上掉下来的,宝钗则如月光里的白牡丹,有种说不出的朦胧之美,好风依依,真水无香。作为花魁,宝钗的香是若有若无的幽香,正如她的服用的冷香丸。薛宝钗先天的体内的一股热毒,竟成症候,听从一个赖头道士的指点,故配了冷香丸来吃,只是春夏秋冬的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的花蕊于次年的春分晒干,又要雨水白露霜降小雪节气当天的玉露霜雪加蜜糖调匀,发病时以黄柏煎汤送下,这一丸冷香,是和宝钗的随分从时是十分相得的。 薛宝钗的屋子全无粉饰,如雪洞一般,平生不爱脂粉花朵,素颜简服。生于“珍珠如土金如铁”世代皇商的薛家,宝钗却刻画了一段极简主义的淡然情怀,脂粉钗环,花朵佩饰,全视为无趣之物。当看到邢岫烟裙上碧玉佩,知是探春所赠,宝钗淡淡地说,探春原是好意,这玉佩原是大官豪富之家彰显身份的之物,你看我从头到脚,可有一件富贵闲粧?自己几年之前原来也如此,今一时,彼一时,一切能省即省了,先前随身之物,现在弃之不取,总以从实守分为主,将来你过我们家这些没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 富贵穷通,宝钗是看淡了的,内心所涵咏的是一分云淡风轻的随缘自在。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 年轻时我本不喜薛宝钗,总觉得她美则美矣,只是太过清和寡淡。唯独叹赏林黛玉的孤标傲世、咏絮高才,总觉得生就女儿身,一段天然婉转风流的真性情,方不辜负此生。
宝黛之情,如月下一枝清浅横斜的梅影,暗香涌动,宝钗是看的最清楚的。《红楼梦》第36回,宝钗去绛云轩小坐,时至中午,宝玉小睡,袭人为宝玉绣制鸳鸯兜肚,身边放着驱蚊帚子,恰恰袭人有事走开,宝钗不自觉坐在袭人的位子上,续做绣工,时宝玉梦中喊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说什金石因缘,我偏是说木石因缘!”。宝钗听了一怔。这情景,被黛玉和湘云看到,黛玉握嘴一笑,湘云因宝钗素日待人甚厚,故不肯取笑,宝玉知道后只说我怎么睡着了,亵渎了她。其实,宝钗何曾真正在意这些,不住于心,无所挂碍方是宝钗高情之处。黛玉“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又日昏”的长情和痴绝,风姿如画;宝钗已将自身美好的皮相看淡,不愁不语,艳极始淡,灿烂之后自有冰雪之洁,淡漠自守。这不仅让我想起寒山子的诗:“天香云飘逸,山岚煮冰清。红尘挂不住,寂静复本明。” 在黛玉还沉醉在爱情的期盼里,宝钗早已珍重芳姿昼掩门,流年与她何关,花谢流水两无情,心下了然人生情缘自有分定,春来春去,娴雅自度,白日承欢长辈,晚上于灯下女工,必致三更方寝。宝钗不会被长天白日牵着情绪走,如黛玉般,牵愁惹恨,辗转不眠,只将女儿本分事,指针女红,兴味十足细细做来,一针一线牵动的正是对治心猿意马的缰绳。 三、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所填的一首《临江仙》。 人如柳絮,原本轻薄无根,生死进退都不由己,唯有自心若定,方能处处逢源,不随波,不逐流。宝钗已入生生之境,于丧父之痛,和家族落败中看出登高必跌盛极而衰的世间法的因果。 宝钗待人至诚,处处为人着想,史湘云诗社做东,晚上和宝钗共宿一处,宝钗想到史湘云在家的难处,为客的不便,想了一个万全之法,圆满无碍,从自家庄上要了几篓子螃蟹,既宴请了贾母一行,又令湘云做东开了诗社,大家尽兴,又无后顾之忧。不单如此,宝钗闻袭人请托湘云做绣工,知道后悄悄说,湘云在家不得闲,平日里劳动为甚,做一点私活,还不知怎么熬夜呢。宝钗知晓人意,处处体贴,不独于湘云,于黛玉,岫烟,香菱等诸多人等无不如此。 王熙凤抱病,李纨探春暂且当家,大观园的治理一节,明为李丸探春当家,实则宝钗为军师,兴利除弊,竟较王熙凤更能打理经济,又兼学古抚今,有学问提着,虽然论断的是银两利益之事,却终不肯堕于世俗。 宝钗的心空明似皓月,清寒如深潭。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的无情原是最大的慈悲,博爱众施,淡然自处。就连贾府人人都看不起的赵姨娘,宝钗也绝不另眼相看。黛玉躲在自己的才情里,躲进缠绵的情爱里,期许人生遇一知音方可酬谢此生,遂躲进小楼成一统,花魂月魂抱个满怀。宝钗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靠不住,只是随缘度日,她吟诗作画作经济,处处为人着想,敏感聪慧如黛玉,时日渐久,也与宝钗再无猜疑,直接管薛姨妈为妈妈,宝琴来了,黛玉赶着叫妹妹,连个姓氏都不带,宝琴是最后进贾府的玉人,人人都以为胜过宝钗的。刚开始黛玉只当宝钗藏奸,最后也接了宝钗手里的残茶,一口灌了下去。自此钗黛合一,黛玉因此被宝玉戏问“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宝钗的处处为人,正是她的无我,才能观照到身边的每一个人,舍金舍玉舍玩物舍人参燕窝,一切之物,一切之人,宝钗都待之如己,物尽其用,人尽其情,爱惜且情温,平淡且知味,施与受平等,何曾有一分爱娇和不舍? 宝钗生在世间富贵之家,身历丧父之痛,家族落败,并没有枉自嗟叹,而是侍母至孝,劝谏兄长,随缘做事,蹑足青云之境。 四、风雨阴晴任变迁 在贾府查抄大观园时,心思敏锐的宝钗早就嗅到了贾府败落的信息,以照顾母亲为由,先行离了大观园,大观园原是贾府韶华极盛的一个象征,忽而露出败象,乃是贾府陨灭的伏笔。人们原以为宝钗是避嫌才离了此地,再邀她回来时,宝钗说,我们家原也不是现在的零落光景,大观园一处,能省就省些。大观园查抄之后,渐至荒凉冷落,任何粉饰都不能改变一朝春尽,凋零破败的命运,只不过众人还延宕在熙熙攘攘的热闹表象之中,宝钗以出世之眼早就看到了不可逆转的衰败命运。大观园原是贵妃娘娘的省亲别墅,皇家园林,帝王后妃的象征,宴饮冶游,题额咏诗,乃人间仙境,忽一日生出诸多是非,众人风流云散,人去院空,生许多凄凉之象。正所谓“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大观园忽成颓唐之境。 上元之夜,宝钗所作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有人说这是宝钗的人生结局,其实,这是所有的人生。年轻时心喜林黛玉,中年以后渐渐移情于宝钗。其实何必抑林喜薛,年纪渐长才知钗黛合一。年轻时人人都爱争个高低,多情如潇湘妃子,内心的秘密花园,别致风流,桃花诗韵,菊花高情,热处时热,惜月葬花,冷处时冷,冰雪皎皎,梅姿天成,黛玉于情悟道。宝钗深如寒潭,圆如皓月,心涵虚清,早将那三春勘破,把那韶华打灭,觅一清淡天和。 叶灵犀专栏《禅溪》展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