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禅】万籁无声心自息

 禅艺会 2020-09-22

万籁无声心自息

-----登峨眉山息心所随笔

息心所乃峨眉山中一小庵,位于万年寺后经观心坡上行约5公里处。寺居岩畔,高悬半空。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真有点“僧闲野寺古,山静白云蒙”的韵味。

我虽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因久居峨眉,佛烟若水,弥漫其身,钟鼓回荡,韵律共鸣,自然心融于烛烟,魂涌于梵音,愿行于经文。不知道这是否算是与佛有缘?象我这样意志力不强的人,时常随波逐流,心无定数,结果是烦躁不安,是非不断。于是乎,就想找一个安心养性、礼佛参禅之处为依赖,所以,我选择了息心所。

任何一座寺庙,都运载着不同的法理。息心所相传为古代息心居士静习之处而得名。虽不知“息心居士”何许人也。但是,似乎冥冥之中传递着一种信息:从结茅开始就以“静习”为宗,其目的是“息心”。有时候,真搞不懂“息心”是人名,还是在此的感悟结果。无论怎样,“息心”二字的确让人回味。一般人认为是:心静下来。而佛家则言:“即是摄心,不狂不燥,平静如水”,“息心即是息灾”。对此,说得较详细的,恐怕要数(梁朝)释亡名的《息心铭》:“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出自《大藏经》第51卷)好一句:“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应该说,这完全是与禅定相关的概念。作为凡事缠身,杂念不断的我来讲,想要“无多虑,无多知”参透静心,进而正悟到禅定的境界,可以说力不从心。至多也只能学一下(唐)皇甫曾《赠鉴上人》(鉴真)诗那样:“息心归静理,爱道坐中宵。”或象(宋)元好问诗句“息心固安份”。我常疑想:人真的能做到“外无相”“内不乱”吗?真的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吗?也就是说将所有的物质归之于无,将所有的意象归之于心中?也许这正是人的“悟性”吧。然而,此刻的我,似乎只能是对着那庙门上的“息心所”三字发呆。是缺少了几分禅家旨趣,还是心境之修持尚在风尘之中?是悲哀还是无奈?我总是不能自圆其说。

过去,香客朝山不绝如缕,特别是攀登观心坡后,总会在此小憩。而如今游客匆匆来去,以其方便,大多不经此道,人冷寺闲,不免有几分清寒。然而,这份清寒正是我想追求之心境。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很多人已守不住自己原本可贵的孤独和寂寞,自然更谈不上闲淡清虚。近人刘东父先生拟写的息心所一联,仿佛回答了这一问题。联曰“万籁无声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喻意心随环境之寂静而静,静到与万物相融的无我境界。真是妙不可言,不仅点出了“息心”之名,而且道出了佛家之禅意。曾经对于“万籁无声”,有人说出于(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也有人说出于(唐)皎然《戛铜椀为龙吟歌》:“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出处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含义。而对“一身非我”,《峨眉山名联欣赏》一书说:“即‘身非吾有’,是道家对人生采取的虚无主义的说法,其中含有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意思。”恐怕有误。“非我”应该是指佛教“无我”的概念。无我,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相应部经典》中说“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这就是常说的:因缘生法。“无我”又分“人无我”与“法无我”,显然这里是指“法无我”(法空),即一切皆空。虽佛家之禅是不能讲的,一说即不中。然,面对此联语,回归的佛子或许能开启般若般的智慧,净心之后还有一个无,息念之际还存一个天。能不能得到这个无,到达那个天,进入佛的境界:一念净心,顿超三界。而我是不是也该重新的认真的再看看自己,是否还能寻找到原来的自我?象僧人那般参禅入定?象联语所述心随环境之寂静而静?不知道,还是一种迷惑。也许弗洛伊德的一段话正符合我的意愿:“因为我无法很好的照顾自己的灵魂,也不能孤独的去一一面对现实。所以就想在他老人家的庇护下好好的生活,这不会有错吧?”的确,不能入禅,至少可得到一个闲。暂时脱离尘世,放弃欲念,不谈工作,让心停一停,静一静,做一名“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的人。

息心所就其规模而言,很小并貌不惊人。然而,佛门之地,法界之境,岂能是“物”相可以论之。有道是:“泥佛不渡河,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随法随缘,佛在心中。据说,峨眉山三宝地分别为佛宝----金顶;僧宝----大佛禅院;法宝----万年寺。而息心所则为“法宝”之禅修之处。六祖坛经曰:“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其中,法即诸佛之教法。“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也就是诸佛的教法像甘露法雨,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槃解脱果实。原来貌不惊人的息心所,却是法师们闭关修行之地。谈到“闭关”,总是充满着一种神密的色彩,尤其是现在影视作品的渲染,将闭关有些神化了。其实,“闭关”就是修行者直接体验、体会心性的实修方法。因只有闭了关,才能真正远离尘世的染污影响,放下杂务,杜绝外缘,真正按次第顺序修行。当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闭关的。禅宗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也就是说,对于僧人来讲,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闭关之所以充满神密感,是由于法师要关闭自己的六根,不吃五谷杂粮,身,口,意,不让心被杂染,深入经藏,静修佛法。据我所知,短期闭关真可谓不食人间烟火,然闭关长的一年、三年,甚至十几年的,就免不了要进食,一般只吃少量的水果蔬菜,饮少量的水,维持生命的最低需求。只有在这种极端的状态下,人的潜能才得以发挥,闭关修行一年往往相当于普通修行的几年。

我不能去关房实地探访,也不敢打扰闭关法师的修行,但是,我却忽然意识到法师们为什么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原因。诸法本自非空有,无意自舒真解脱。只有这样,才能寄妙趣于法外,得真意于心中。对于我而言,还是想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把自己暂时的寄放在息心所,也让灵魂有个归宿。即便是清寒,也是充实的。索性拟诗一首:

丹梯曲引翠微中,上界庵堂识大雄。

花草芳菲人易醉,烟云闲淡佛相融。

关房有悟禅为定,觉路无尘色自空。

莫说孤身多寂寞,息心非我笑苍穹。

作者简介:周聪,号觉宇,网名葱姜园子,任《峨眉山志》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峨眉文史研究员,峨眉山楹联协会副会长。曾参与《峨眉文物》《峨眉山志》《中国风景名胜故事词典》等专著的编辑。先后出版《诗与禅-峨眉山诗词》《韵-峨眉山诗》《葱姜园子诗文集》等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