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及次日:一天多的好雨! 这夏天的第一场雨,来得及时;农谚:“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这夏天的的第一场雨嘛!下的真是透彻,雨量充足,又不过头,是恰到好处的那种! 对雨水的关心;是从小在农村生活养成的习惯,因为天气关系着收成;收成关系着肚皮;肚皮联系着所有家庭的生计和悲欢! 回到城里,对天气的敏感,不再像在乡下那样牵肠挂肚,但仍然比城里出生长大的人,多了份担忧,观察周围的人,亦是如此。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立夏节后,就是阴历的乡村四月;蚕桑事,秧田活,一件接一件,大人们都像陀螺一样忙的团团转;就是“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呢! 光阴荏苒:农耕文化离我们远吗?不远!一千来年前宋代的生活和几十前的家乡生活几乎一样,仿佛就在眼面前。 农耕文化离我们近吗?不近!短短几十年,却觉得沧海桑田,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电商,移动支付,手机微信,层出不穷,扫荡一切!技术革命,一次次让你有恍若隔世之感! 在这落雨的黄昏,想起洛夫的一首小诗:“ 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我便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以及小路尽头的,一个背影,有人从雨中而去。” 诗人洛夫仅仅是在探测远山的深度吗?我以为诗人是在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在变化中的世界里的孤独与迷茫! 古老的《易经》,其实早就说过“易”与“不易”的道理!那就是:天地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易,但也有不易的根本!大“道”就是不易的!比如说这四季的轮回,这节令、这物候!再比如,造物对人类的恩宠!赐予我们的阳光、空气、水!当然还有智慧和情感! 说到情感: 雨天最容易忆起的人是朋友。 董凡在《遇见》中写到:“我们在人生的荒郊僻乡里偶然相见,仿佛野寺古庙中避雨邂逅,关怀前路崎岖,闲话油盐家常,忽而雨停鸡鸣,一声珍重,分手分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苍老的古槐树下相逢话旧。 可是,流年似水,沧桑如梦,静夜灯下追忆往事,他们的足音永远近在咫尺,几乎轻轻喊一声,那人就会提着一壶龙井,推开半扇竹门,闲步进来细数别后的风尘。” 今天的雨夜,朋友没来,但茶是有的。泡上一壶茶,也就泡上了夜的悠闲和清雅。 茶道中人说:一人品茶,谓之禅茶。入此境者,即茶即禅,即禅即茶,饮茶即是参禅,道心冥契,天人合一。 听着屋檐的滴雨声,看着茶汤冒出的丝丝缕缕、飘飘渺渺的氤氲热气。品一口浓茶,顿觉心胸清明,天地广大。 这氤氲的热气化开了唐诗宋词,化开了秦砖汉瓦,化开了晨钟暮鼓,化开了驿路风沙,化开了乡愁,也化开了互联网加! 噫,微斯境,吾何与求! 松生空谷【禅音】专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