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 在红尘中植一株兰

 禅艺会 2020-09-22

养兰很多年了,偶尔也发发花照。朋友们大都喜欢看,有的甚至试着养几盆。前几天一位画家朋友端着一盆兰花来,说养的不好让我给看看。我帮他换了植料,又顺便带他看看我的那些花,介绍了一下不同名品及其特征。朋友一脸懵懂地听着,他是第一次养兰花,既分不清种类,也不懂瓣型,更不认识什么名品。不过,当说到他的那盆花来,他脸上立即充满了笑意,说姿态花容很美,每天对着作画也很有感觉。我直接告诉他,这样是最好了,不必再追求品种之类。

或许不久,他就会养更多,这也是大多数兰友的一个历程。他们会逐渐了解更多兰花知识,认识许多品种,懂得鉴赏标准……,甚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们会按照某种的标准,——其中往往掺杂了偏见和利益,喜欢这一个,不喜欢另一个,甚至为此还和其他人争论不休。花被分为三六九等,而行花则处于最下,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去看。……从技术角度看,他们是进步了,从新手变成了内行。但从境界来看,他们又是退步了。简简单单的快乐,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时有烦恼。

我并是不贬低知识的重要,更不怀疑鉴赏标准的意义。这些标准是数百年来养兰人们的总结,代表了一种高雅的审美观。符合高标准的兰花,往往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愉悦,还有进一步的启发和激励。但鉴赏标准只是形式,设立标准的目的则是愉悦、启发和激励,这才是内涵。兰花本是山野的一种草,但人们发现了它的美,赋予了它精神,籍此物我相照,共同成长。说到这里,不禁想起那段有名的禅事:

无尽藏尼对慧能说:“我研读《大涅槃经》多年,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您的指教。”

慧能说:“我不认识字,请把经读给我听。”

无尽藏尼说:“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体会经文要义呢?”

慧能说:“一切佛法的微言大义,都是与文字无关的。它好像是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非要通过手指。”

这个故事和兰花又有什么关系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兰花就是慧能所说的观月之指。兰花被称为君子之花。通过兰花,我们除了获得感官的愉悦之外,还可以立德修身,更好地认识自己。孔子从“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兰花身上,看到的是“不以穷困而改节”的自己。屈原反复吟唱的兰花,则象征了自身的忠贞高洁。兰花的名品众多,且层出不穷。虽然外人看着大同小异,喜欢哪个可谓见仁见智,但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并不是身价高昂,或精美绝伦的,就一定能够触动心灵深处。一代兰王沈渊如爱兰如痴,一生收集名品上千,诸如令多少人魂牵梦绕的绿云,无尚神品的西神等。但据说他最爱的品种却是汪字,最后时刻相伴的也是一盆汪字。铁骨铮铮的汪字,花守最好,充分诠释了“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诚然,汪字也是国兰名品。但深深触动孔子和屈原的,恐怕就不是了。但就是那么一丛野兰花,一样可以令人心生感动。相传郑板桥一次游天目山,与山僧聊谈。突然兰香扑鼻,他回目四望,却不知花之所在。老僧起身推窗,只见窗外峭壁之上,芳兰吐蕊。郑板桥叹息不已,家里的兰花也破盆入山,并写过多首诗,其中一首如下: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郑板桥一生爱兰,写兰,画兰。相伴他的也不是名花,只是普普通通的山兰。我们不一定能有他那样的境界,养几盆名品更有帮助些。但若有此心境,即使是一盆行花又有何妨?反之,若是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多,养兰者变得越来越狭隘,越傲气,越自大,苛求,好辩,唯利,违心,患得患失,这样非但不能籍兰来立德修身,反而是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了。还不如最初养兰时,至少还保留着一份简单的快乐,现在连那一份初心也丢了。在此想起了一则故事:

一个老和尚养了一盆兰花,非常喜爱,呵护备至。有一次老和尚外出会友,将兰花托给小和尚。小和尚悉心照料,但有一天狂风暴雨,把兰盆打翻了。看到一地的败叶,小和尚既十分痛心,又怕老和尚责怪他。可老和尚回来后,什么也没有说。他感到很意外,那毕竟是师傅最心爱的兰花呀。他不得其解,老和尚淡淡一笑,说道:“我养兰花,不是为了生气的。”

这个老和尚真正懂得养兰的意义。其实不止是养兰。绘画,喝茶……,乃至工作,哪一项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若对此没有警觉,无论是一盆兰花,一件器具,还是一堆知识等等,往往会成为一种束缚。就像有了高档的茶具,却不懂得品啜静心。有了五车的知识,却不懂得达理知礼。它们变成了覆盖在心之明镜上的尘埃,当事人生活在种种欲望、偏见乃至习惯之中,而忘却了如实地看世界和看自己。修行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即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的真性。慧能说:“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通过种种爱好,我们是要认识和摆脱已有的束缚,而不是增加更多的束缚,真正认识自己,轻装前行,从而过一个简单、富足、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

修行道有千万条,莳兰亦是一种缘。在红尘之中植一株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