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 临海入府,佛乐空明

 禅艺会 2020-09-22

什刹海,位于北京西城区,依偎京城中轴线。尽管水域总体面积不及白洋淀十分之一,但因波涌京城繁华地,难免有些托大,以“海”为名,也可理解。这片“海”,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今已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景区,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3个水域及临近街巷。因与北海、中海、南海组合的“前三海”呼应,俗称“后三海”。

我与京城“后三海”似乎有缘,又似乎无缘。儿时,父亲经常拉着我在后海遛弯儿。他告诉我,我家从南城搬来时,本应在后海北岸定居。然而,父亲考虑到我年少顽皮,总怕在门前玩耍失足落水,故而选在了与后海相距不远的花枝胡同。10年后,又鉴于某种原因,我家搬到海淀,远离什刹海。 

然而,离“她”远了,反倒生出了眷眷之情,稍有闲暇,便来到前、后海或积水潭边,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水之畔的路椅上,既不是等待钟鼓楼上空那一缕晨霞,也不是目送痕量有限的那抹玉泉山影,而是悄然品赏情侣归舟的笑靥、写生者被风掀起的秀发。直到晚风把一泓碧水吹皱时,我才缓缓起身,无目的性在“她”周边的那狭长的胡同里游走,很像在用脚步勾勒着一个硕大的问号。

什刹海,之所以能引来众多的游人、投资者及恋人,一是因为“她”风情万种;二是因为“她”深藏若虚。著名历史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说:“什刹海是北京的一颗明珠;恭王府又是什刹海的一颗明珠。”一水一府,两颗明珠历经沧桑,被悠久的文脉浸润,被灵异的传闻笼罩。

什刹海水面上常有一层烟岚在浮动,像蕴蓄着无数个谜底。其实,什刹海的名字本身就是未解之谜。老住户对“海”的名称解释得有声有色,说这里曾是江南巨富沈万三藏金的地方。永乐帝修筑城防需要大量资金时,沈大鳄便把藏在这里的十窖金银挖出献上,由此便生出3个硕大的圆坑。而后地下水涌出,其状如海,且分出10个岔流与通州的大运河相连接,人们称“十汊海”。不知什么时候又叫成了什刹海。

这段传说与什刹海之名的缘起有无瓜葛?真真困扰了我许多年。幸好有一天,我在后海北沿拜谒广化寺,偶见清道光年间古碑镌刻的小文,方知什刹海名称的由来:“都成西北隅有巨浸曰什刹海,以环海又丛林十故名。广化寺者十刹之一。”那消失了的9座古刹是寺是庵?究竟在“海”的什么位置?我不禁茫然四问。没有人能回答,耳畔只隐约传来波涛拍岸的声韵以及雁阵惊寒的啼鸣……

我认定,什刹海的名称源于一座古刹,或因什刹海周边曾有10座寺庵而得名,都不无道理。

入秋的雨晨,我从银锭桥北的茶楼小坐之后,撑伞悠游巷陌。在旧书摊,无意中翻开册页发黄的史书,环“海港”的一座座烟雨迷离的禅林恍然被神思拉近,继而清晰入目——建于明嘉靖37年的净业寺;建于万历九年的拈花寺;建于明成化三年的瑞应寺;约建于明初、在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的普济寺……佛法如海,海的深度与广度千古难测。既如此,什刹海的称谓,究竟因一座寺名而起还是由十座寺名而来,还是若明若暗、似知非知的好。

踏过银锭桥、沿什刹海向南行,不远,便到了北京面积最大、最有气派的王府——恭王府。

我欣然入府,收伞入水榭,在回廊踱步。透过柔细的雨帘,似看到当年和中堂在亲随的拥簇下,用洋人进献的望远镜搜寻着万福园“万只蝙蝠”的情景。

绕过蝠池、登上以蝙蝠身形为载体的邀月台,我十分留意后面的蝠厅。据说,第一万只“蝙蝠”的栖身处,只有造园的主人——和珅知晓。我正在观览长廊雕版上难以计数的蝙蝠,旁有解说员娓娓道来……

当年,和中堂曾提出,在设定第一万个“福”时,不用蝙蝠木雕,而是用康熙大帝手书的“福字碑”,作为“福”的尾声。被称为“皇家镇宫之宝”的福字碑,究竟何时被和珅窃为己有,以致他既把它放在园中心处,又不愿让他人获知?史料及逸闻都没有记述,由此,成为恭王府一大谜团。我正在迷惑时,听一位风度翩翩的长者与陪同者悄语:“第一万个‘福’被巨岩所压,不见天日,不是好兆头啊!”

就植被而言,仲秋的王公府邸,与街市相同,难免寥落。水榭前的碧荷与垂柳,已显疲惫形态。由此,让我想起晚清“小东山隐士”谢道隆那首《红楼梦分咏绝句题词》:“汊海方塘十亩宽,枯荷瘦柳蘸波寒。落花无主燕归去,犹说荒园古大观。”该诗的原注特指出;“十汊海,大观园遗址……”

短短10余字,不知是否点击出令红学派与学术界争议至今的不解之谜?

我在气势显赫且幽深的王府里独行,试图追寻《红楼梦》中那座名园的影子。于是,扫视树池石水、亭楼堂榭、苔藓藤萝、戏楼壁画……恍然走入“大观园”内的秋山曲径……

一阵西风袭来,落叶纷然如雨。我陡然清醒,园中哪里有柔吟浅唱?哪里有环佩粉黛?眼前多见秋园萧索、人去楼空!旷世名著中的大观园究竟在何处?我仰天叹问。随园老人留下“江宁随园乃大观园”之说法;俞平伯坚持“大观园虽在北京,但书中也有江南景色”之疑问;曹聚仁发出“大观,乃作者所见园林集大成之意”的论断;红学大家周汝昌认定“大观园即恭王府”……无休止的争执、此起彼伏的探究,真的有点儿像秋夕古道的风雨,从八方汇聚,又散落于四野,最终茫然不知所往。唯有被霜色染红的枫栌、被寒雨浸透的海棠,在潇潇洒洒、绵延不断的相互倾诉里,对此疑问,心知肚明……

我走出恭王府,撑伞东行深巷,秋雨去而复返。当踏过银锭桥,伫立于后海北岸思绪茫茫时,不远处的广化寺,传来佛乐古曲。深沉、悠扬、厚重、庄严……瞬间,我眼前一切景观如梦如幻,心境渐渐空明……

【作者简介】冯新生(笔名:心声,网名:京城散人)中国散文家、新闻纸媒资深记者。多家影响力网媒专栏作家。曾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获奖若干。文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人民日报、央视网转载多篇作品。北京广播电台文艺台曾播放系列配乐散文。著述简历入载《中国文化名人大辞典》。

展读

【随笔】五台石雕

【随笔】雪魔芋

【随笔】常州风雨,梳篦何在?

【随笔】鼎湖上素,余味悠悠

【随笔】一扇风,万里情

【随笔】爱莲新说

【行者】草与秸,华丽转身

【行者】古刹·名泉·品思

【行者】古刹名斋

【行者】焦山,千古文风

【行者】姑苏,彩绣如诗

【行者】雨中,景山读景

【行者】观荷心语

【行者】仲夏,尼山行

【行者】 绍兴暮雨,一寺一叹

【行者】 姑苏,彩绣如诗

【行者】 大佛座下,茶与诗

【行者】 内画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