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中和韶乐,伴松风

 禅艺会 2020-09-22

冬日,若逢闲暇,我爱在天坛听松。

作为北京“五坛八庙”之首的天坛,有古松柏3500余株。临近年底,北京多有朔风。一旦风起,密集松涛如潮涌不绝于耳。我坐在路椅上闭目静读,恍若置身其中。 

午时暖阳稍纵即逝,松柏吟诵渐行渐远。被苍翠诗潮浸透的我,懒散起身,无目的性漫步在林间石径。当走近神乐署时,以“坛乐清音”为名的古曲迎面飘来,如泣如诉,时而,如威赫庙堂庄重宣读,时而,如竹林隐士潇洒表述,时而,如一江春水东流不息,时而,如闲庭古井深不可测……

或许是采写职业所致,或许是被“坛乐清音”所陶醉,我走入其中,感知其妙……

东周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编撰者始料未及的是——诗句中“天之牖民,如埙如篪”,被后人品味了数千年后,其中的埙与篪,消失千载,终于在帝都5A级景区——天坛公园涅磐重生。令人惊奇的是,这种"中和韶乐",竟然是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一族自制乐器,自创自演!

身着古服、面色凝重的多位演奏者,或吹奏或敲击、或曼舞或造型,可谓金声玉振!

直至大幕垂落,直至曲终人散,我依然沉浸悠长深沉的曲韵中,似乎还在穿越古今。 

神乐署门外,冬日的落叶在风中旋舞。当年祭天之景——祈年殿,轻洒落日余晖。神乐署古廊道中,瑞士作家斯蒂芬克·洛布斯,正在接受几家强势媒体记者的采访。我们曾在一次文化活动中相识,由此,他一面用流利汉语回答记者问题,一面用友好且滑稽的眼神缕缕向我示意。我忽然想起他赠我的诗集《品味北京》。其中一篇,就是描述神乐署“中和韶乐”。与此同时,我也忆起当年神乐署年轻创作者在接受我采访时,向我讲述的那情那景……

为让古老的中和韶乐精彩重现,2005年,天坛公园5位年轻人组合的文化工作室成立。他们担任解说之余,开始搜集整理古乐曲资料,拜访古乐专家。走访了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故宫博物馆研究员万依先生、海政歌舞团指挥黄海涛先生等。600余册古书,他们捧读良久、搜寻亮点。夜深人静有家不归的年轻人,饱享古书散发的霉味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坛乐清音》DVD光盘、《中和韶乐与天坛文化发展关系》、《中和韶乐溯源》、《中和韶乐乐器复制研究报告》等文章从这个工作室“走出”,被多位文物专家赞许。已故文物大家罗哲文先生在观看职工表演后连声赞美,为神乐署题字“韶乐学府,礼乐殿堂”。

多类史料表明,绵延数千年的“埙”与“箎”合奏共鸣,不仅显现如泣如诉的雅士情怀,也呈现出一种“兄弟和谐、积极向上”的亲情。神乐署文化创新工作室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理念,不断挖掘、不断传承、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让古老乐器得到新生……

2006年,天坛神乐署开始每日一次表演“中和韶乐”。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以及奥委会主席罗格等政坛名人前来观赏。知名古迹的古乐,由此闻名海内外。然而,数位 年轻创作者又有了新忧虑——中和韶乐特有的竹制乐器“朱漆描金箎”、“朱漆描金龙尾笛”、“朱漆描金龙尾箫”,在北方干燥的土地上难免出现干裂,直接影响到“中和韶乐”演奏的延续性。于是,神乐署几位年轻人开始自己研究、自己制作适宜干燥环境的古乐器。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京城及周边城市的乐器店、古乐器专家家中客厅内、北京古迹藏书室、北京各大图书馆内经常出现神乐署年轻人的身影。同时,小车床、小刨床、钳工工作台、调音器、喷漆设备陆续出现在神乐署工作室。每当月上柳梢头,最后一位游客离开景区后,工作室的灯光便开始亮起,直到深夜、黎明……2012年,音色与古代竹艺媲美、品貌有所创新,多方面比古乐器更趋完善的描金箎、描金漆金龙尾笛、朱漆描金箫……在神乐署复原成功,精彩展现于游客面前,博得一次又一次的喝彩与掌声。让众多游人既感到古韵悠悠又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古老乐曲在年轻人精心传承发展后更为生动精湛。不久,这群年轻人被邀请到海外演出,让国粹享誉五洲四海……

正思忆间,神乐署第二轮演出开始。《金声玉振》、《雅乐华章》、“神乐之旅》、《坛乐清音》、《金蛇狂舞》等组合传统乐曲依次奏响,在古老祭坛上空萦回。

取得成就,难免附带遗憾。立志创新,难免限于窠臼。享誉海内外的“中和韶乐”,虽风光无限,却在“申遗”路上遭遇迷茫——按照文化部申遗审核部门的相关要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有存在传承人,才有可能被选入名录。尽管神乐署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方面成绩突出,生动表现中和韶乐的精彩演奏,早已美名广传,但挖掘者、创作者都是无门无派、无师自通的年轻人,由此,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门券”遥遥千里。当时,我在一些纸媒为其呼吁,也多次安慰那些面呈遗憾之色的年轻人……

冬风远,乐曲停。天坛松柏复归平静。我再次向神乐署内院走去。试问人过中年的创作者们——"中和韶乐"的申遗,是否有望……

展读

【随笔】五台石雕

【随笔】雪魔芋

【随笔】常州风雨,梳篦何在?

【随笔】鼎湖上素,余味悠悠

【随笔】一扇风,万里情

【随笔】爱莲新说

【行者】草与秸,华丽转身

【行者】古刹·名泉·品思

【行者】古刹名斋

【行者】焦山,千古文风

【行者】姑苏,彩绣如诗

【行者】雨中,景山读景

【行者】观荷心语

【行者】仲夏,尼山行

【行者】 绍兴暮雨,一寺一叹

【行者】 大佛座下,茶与诗

【行者】 内画情

【行者】 灵悦寺,古合欢

【行者】 龙泉寺,“魏老爷”

【行者】 金山,感叹中升华

【行者】 走近山寺,寻名桂

【行者】 夜游江心寺

【行者】中秋,芦苇在对述……

【行者】大觉寺,茶随禅意

【行者】伞情

【行者】“米氏云山”一陶然

【行者】菊香街,夜徘徊

【行者】武夷月色,伴岩茶

【行者】千年“筷意”,几多情?

【行者】招隐寺,鹂声悠远

【行者】湘粤,锦绣在绵延

【行者】水街,茶中有悟……

【行者】深秋,思悟美菊

【行者】红螺寺“听秋”

【行者】凌霜叶,参透禅意?

【行者】云之南,感“圆通”

【行者】书院,回荡千古雄辩

【行者】冬雪禅林,深情回首

【行者】浣花溪·薛涛笺

【行者】老门楼,梦中寻

【行者】古隆中,雪晨遐思

【行者】雪夜,迷茫古驿城

【行者】石塘夜,访名纸

【行者】品粥思古

【行者】银山奇美,塔林高深

【行者】花凌波,意超然

【行者】何园意境

【行者】腊八,那一泓温馨

【行者】谁似一盆兰?

【行者】清素之美

【行者】曹氏风筝,无尽遐思

【行者】古刹育梅

【行者】报春使者

【行者】中外红茶,一品三叹

【行者】忆梅,仰大隐

【行者】古渡烟雨、企望如潮……

【行者】拿什么解析你,观赏鱼?

【行者】遥祝珍虫  和谐吟唱

【行者】婺水之源:花聚金,茶凝翠

【行者】江南夜航,清素如锦

【行者】蓉城,那片锦澜

【行者】成语之都,史迹多趣

【行者】新安江,诗情在摇曳

【行者】红艳杜鹃,古今吟唱

【行者】古桥名刹,吃茶去

【行者】广济寺品砚

【行者】 雨夜,杏花村抒怀

【行者】 心中自有“桃花源”

【行者】羑里城,春雨如烟

【行者】烟雨船点,史话悠悠

【行者】雪裙仙子

【行者】鸟啼鸣,我感悟

【行者】乌江畔,烟雨飘

【行者】浣沙溪畔,诗意凄美

【行者】竹院雨,莼羹鲜

【行者】雨村山径,独徘徊

【行者】山中有清味

【行者】墨迹留香,幽梦得悟

【行者】清素煎饼,歌赋为伴

【行者】江城,品诗词、探疑云

【吉日】屈子故里,粽子情

【行者】千古碑刻,一段传奇

【行者】名山古松,几多感应?

【行者】古海棠,几多吟唱?

【行者】睡莲小记

【行者】危崖“社区”千古谜

【行者】美哉!根艺

【行者】  “十四陵”,景泰蓝

【行者】炎夏,醉在“盆景”中

【行者】深州桃,是何滋味?

【行者】雨中团城

【行者】奇哉!弘济桥

【行者】钟情木槿

【行者】碧野行思,药花香

【行者】大漠长河,因诗而醉

【行者】寺米留念,彩米留香

【行者】闽南,香泥藏珍

【行者】秋风秋雨,"醋博"遐思

【问禅】江畔月色,古琴台

【行者】清素茄鲞    雨轩知味

【行者】谁在意,秋虫鸣唱?

【行者】读书台,墨香悠长

【行者】是夜,别样美

【行者】雨村依然,曹公何在?

【行者】豆芽,感悟几何?

【行者】岳庙,古建哲思

【行者】龟峰读石

【行者】古越浩叹,一茶消解

【行者】京城牌楼情

【行者】歌风台,声韵何在?

【行者】寒雨识秋英

【行者】老院旧巷,欲说还休

【行者】蒹葭苍苍,志在千里

【行者】石窟艺术,在云冈升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