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雨花情缘

 禅艺会 2020-09-22


庚子年春节期间,我与众多邻居一样,因规避疫情,宅家多日。古人所云“静中生慧”,我不及也!但静室捧读、追思万里,继而,从中有所感悟,不也是一种境界?

立春前日,明晨。我在大型壁柜选书时,几枚色彩斑斓的雨花石,在线装书书套内滚落出来。这些色彩斑斓、大小不一的奇石,已在“书香深处”酣睡数年,是我在南京雨花台采记时,当地一位文友所赠。我把“她们”托在掌心,沐在柔美晨光下。与此同时,泡绿茶,阅美文,遥思当年那番情景……

那是一个早春之晨。我在南京某高档酒店与一位荣获全国烹饪大奖的名厨深谈。访谈结束,名厨把获奖作品“雨花汤圆”端上桌,请我品尝。面对优质江米为主料、多类果馅为辅料,可可粉、吉士粉点缀其中,褐、黄色斑纹舒展外层,以不规则圆形沉落清汤之下的雨花汤圆,我实在不忍下箸。那是甜美且圆融的艺术结晶!年轻的名厨说,当年推出雨花汤圆作为参赛项目,是受雨花石启发。自此,浑圆雪白的汤圆,萌发新意。

细品“艺术甜美”之后,我来到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景区。记得当时,乍暖还寒,雨如丝、柳依依,我撑伞独游,感怀史迹……   

遥想公元前472年,越王构筑“越城”,这里,为江南揽胜佳处。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三国纷争之后,这里的山冈,忽现五彩斑澜的鹅卵石,被人们呼作玛瑙岗、聚宝山……

无边丝雨,让复建一新的古迹更显鲜亮。我怀崇敬之念,徜徉雨花阁、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之间,或仰叹、或赏读……

雨花台存留不少名家诗文,李白、王安石、陆游、康熙帝、乾隆帝,连同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在此留下墨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我,不想追思这里的不幸过往,更不愿凭吊遭逢战乱之劫的逝者。以和为尚,景观方得保全。曾为清丽之景的雨花台,面对连天烽火、铁马金戈,几经践踏、几经焚毁!虽部分修复,已难圆当年之貌!

在雨花台观览,有一处古迹不应错过,有一款名茶值得细品。悠悠古迹,为晋代建造的高座寺。鲜亮春茶,为华夏名茶“三针”之一的南京雨花茶。

入古刹,礼拜后,进雨花阁。品雨花茶。窗外雨帘飘摇、一杆翠竹弄影。陶醉之余,一段奇美史话悠然入耳……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 年),高座寺云光法师,常在石子岗设坛说法。一日,说到精妙处,天上竟落花如雨。后人根据这段佳话, 把石子岗称为雨花台。

新采的雨花茶,在修长的玻璃杯中伸展鲜翠顶芽。外形圆绿、条索紧直、峰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的千古名茶,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品茶读书,是我多年来惬意之举。接待者似乎看出我的意愿,从高大书架上取来茶圣陆羽的《茶经》,翻到竹制书签夹页处,一段《广陵耆老传》的文字,提及雨花茶的由来……

悦读罢、茶色淡,见南京文友笑颜而至。以几枚珍藏的雨花石、一盒雨花茶相赠。此时,雨霁天晴,不知哪里传来清脆牧笛。丽阁窗外,一枝杏花,进入视野……

展读

【行者】 “天下第一江山”,一吟三叹

【行者】 “龙凤归宿地”,彰显因果

【行者】清素小吃,惟“它”多情

【行者】低调离宫,给人启迪

【行者】城坚不再,糕甜悠久

【行者】紫砂情结

【行者】『萝卜盆景』随想

【行者】春节,红艳串起甜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