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艺茶道】大观茶论,御制专著

 禅艺会 2020-09-22

赵佶以皇帝之尊,写有《茶论》一卷,因成书于大观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论茶专著, 因此格外令人注目。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有著录 :“《圣宋茶 论》一卷,右徽宗御制。”由于晁公武是宋人,称宋帝所撰茶论为《圣宋茶论》。明初陶宗仪《说郛》收录了赵佶茶论全文,因其所作年代为宋大观年间 (1107-1110),遂改称《大观茶论》,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收录此书时都沿用此书名,延续至今。

《大观茶论》是宋代茶书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全书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大观茶论》相当专业,尤其在点茶的论述中,它的记录详尽到了每一道工序的每一个细节,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赞:“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 名冠天下。”称茶为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清和淡洁,韵高致静”。 经过多年研究探索,赵佶深知茶叶品质的形成与茶叶的生长地、生长环境、采摘、蒸压、制造等环节关系密切。他在《大观茶论》中提出茶树生长的环境为 “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他指出茶的产地是“崖必阳,圃必阴”,这与陆羽的见解基本相同。对于产地对茶叶生长的影响及要采取的措施,他提出“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

同时,赵佶对采茶时间、采茶标准、蒸压制造茶叶都做了精辟的论述。对于采得好茶的时间,他认为是 :“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 在采茶上,他基本采纳前人的见解,但更为简明,并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无形地提高人们的鉴茶能力。采茶的时间是“黎明,见日则止”。具体要求则“用爪断芽,不以指揉”,主要是“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对于采茶标准,他写道:“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 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而对于蒸压和制造,他则明确指出:“茶 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

关于天时对茶叶优劣的影响,赵佶提出了“焙人得茶天为庆”的 观点。他说 :“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如果“轻寒,英华 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则其“色味两全”。如果“时旸郁燠,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则其“色味所失已半”。

对制茶过程,赵佶提出了“洁净宜热良”的要求。“涤芽惟洁, 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热,焙火惟良”,否则,会出现“饮而有少砂......涤濯之不精”的情况。造茶要考虑“日晷之短长,均工 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必须在“一日造成”,如果过宿,“则害色味”。由此可见,《大观茶论》充分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立足于那个时代的发展水平,全面介绍了茶的有关知识,内容精深,论述简明, 且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

从赵佶的《大观茶论》就可以看到,这个茶痴皇帝对于点茶是多么专业,对茶具的选择是多么在行,对于“斗茶”又是多么热衷。《大观茶论》“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宋代的饮茶法承继唐代方式,但以点茶为主流。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在《大观茶论》里,赵佶如此详尽地论及点茶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 作之 ;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力道和工具运用的和谐。赵佶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整个过程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

赵佶对茶具的选择也很在行,在《大观茶论》“盏”中,其论述 便是很好的证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赵佶所推崇的这种茶盏名“兔毫盏”,外饰为细长的条状纹,条纹在黑釉的陪衬下闪烁出银光,状如兔毫,故得其名。宋代饮茶使用的广 口圈足的茶盏,釉色有黑、酱、青、白、青白等,但黑釉盏尤受偏爱, 这与当时“斗茶”之风的盛行有关。因点茶时用茶筅击拂使得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乳沫,白色的乳沫和黑色的茶盏色调分明,容易勘验,最宜“斗茶”。 书中提到,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香、味。说到色,他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在其《大观茶论》中,赵佶钦定白茶为“天下第一茶品”,其记曰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 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 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芽茶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茶无与伦也。”《大观茶论》对各地所产茶叶只做通论而未细举,仅突出白茶一说,并钦定为天下第一茶,可见他对白茶格外赏识。

说到茶之香 ,《大观茶论》写道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 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讲的是制茶过程与茶香的关系,但后半句是泡茶的过程 , 显示茶香氤氲的效果。由此 可以看出,赵佶是真懂茶的,不但懂得如何点泡,还清楚知道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

煎茶、点茶,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消闲人生的最佳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除了必要的环境和器具外, 重要的是要有优雅的情怀和洁净茶心。千百年后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 煎一炉水,瀹一瓯茶,焚香展卷,细细品读《大观茶论》,或许能从 字里行间和点染勾勒处,感受到那份曾经存在过的精致与儒雅。

对于茶的专论,就内容而言,即使在今天,《大观茶论》仍然散发着智慧光芒和生活情趣,其最大特点,是把深刻的哲理、生活的情趣,寓于对茶的极其简明扼要的论述中。在论述“蒸芽压黄之得失”时, 赵佶说:“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味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 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蒸芽压黄,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火候, 过与不及都不行。而做到恰到好处,既需要技术,更需要智慧,这需 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

赵佶的《大观茶论》,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 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自问世以来,《大观茶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非常巨大,不仅促进了中 国茶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大陆第一本专题研究禅宗与茶道关系的专著,由纯道编著的《禅艺茶道》中第六章『第六章   赵佶,帝王玩家也论茶』,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全书共370多页,具有重要的自学与收藏价值。需要购买的读者,可以向禅艺会(加微信号:zendao)订购,微信支付,快递上门。批发、团购与作为教材使用的机构,请电话13917878218何老师联系。

订阅禅艺文化丛书中任意一本邮费到付,订阅两本起免邮,预订可加微信:zendao后联系。

《禅艺题记》黑白印刷 有图 定价:48元

《禅艺春秋》黑白印刷 有图 定价:48元

《禅艺茶道》黑白印刷 无图 定价:48元

《禅艺插花》全彩印刷 有图 定价:78元

《历代插花》全彩印刷 有图 定价:98元

《日本茶挂》全彩印刷 有图 定价:88元

《自然而然》全彩印刷 有图 定价:98元

需要预订,以及团购、批发、作为教材使用和就近购买的读者,可以联系:上海市恒丰路638号苏河一号  何老师:13917878218

《禅艺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人可以订阅,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专栏。禅艺文化十八项,由雅道八项(茶道、花道、香道、琴道、书法、绘画、收藏、诗词)、生活六项(建筑、庭院、空间、家具、素食、服饰)和艺术六项(书法、绘画、雕塑、摄影、手艺、法物)组成。在这里,你将看到与众不同的图文资讯。原创无穷、图片无码、转载无限。邂逅之后,不再彷徨。投稿邮箱:zenart@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