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真相时代我们的恐惧来自哪里?评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短片《别拍我》

 影评匠 2020-09-22


《被拍了之后》:我们没看到的后续,后真相时代我们的恐惧来自哪里?
别拍我!- Don't Film Me!2020年西宁FIRST电影展,短片竞赛单元的获奖作品。
短片要是能获奖,一定是像电影一样击中了观众,从视听、社会寓意、情感层面等等。是的,《别拍我!》用剧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几乎从来没在意过的社会现实,可谓发人深省。

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市,主人公正在和自己亲爱的视频通话。即便他们两人相距大约5—10分钟的路程,也选择了用视频通话的方式互相秀恩爱。大概是因为过度专注于手机屏幕,终于和迎面走来的,同样也在玩手机的青年男子撞到了一起。
非常不幸的是,被撞男子的手机屏幕碎了,于是他打开手机录像功能打算和对方理论一番。一方因为碍于女朋友的面子,另一方有手机录制视频撑腰,都不肯退让,于是吵闹声越来越大,旁边的路人也开始用手机拍摄他们。一个、两个、三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手机参与到两个人的小摩擦之中,争吵升级、传播越快。
短片在当事人发觉自己被拍了之后,感到恐惧而结束。
但,我想《别拍我》最核心的不是我们看到的影像,而是短片内人物和我们作为观众感到的那种恐惧,恐惧来自何处?

一、利益驱动下的舆论引领
短片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不想把事件放大的,但是我们无法确保拍摄视频的这些人会怎么做。假若我也在那个现场,而我是一个有几百个粉丝的自媒体博主,我是会把这个视频放到自己的微博、头条和朋友圈上的,为了能蹭到更多的流量,我可能会做一些剪辑,让他们两人的矛盾更激烈一点。
如果我真的那么做了,我发布视频的评论区,就会出现一大批站在道德至高点指责其中一人的键盘侠,而当事人看到很有可能心理抑郁,因为伤害确确实实会发生。
这样的事,我切实的经历过。那是2018年的新年,因为写了一篇新片影评,被电影的导演转发了,而自媒体便掐头去尾的截图发了评论文章。后来上了热搜榜,我在24小时内收到上千份侮辱我人格的私信,迫于压力,我在后台取消了认证,申请了注销微博账号,重新注册了未认证的小号。

二、低素质的人群,难以传播的事实真相
在那件事之前,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文字会有那种力量,会让人对这个世界产生厌恶的心理。于是,从那以后我在网上看到文章,尤其是一些短视频和未做处理的聊天截图,都会条件反射似的评论一个问句:能呈现真相的完整的东西在哪里?
但,即便是真的有人呈现了真相,也难以传播。因为相比枯燥的真相,人们更喜欢猎奇的、刺激的故事。从根本上,人们习惯了浅层次思考的习惯和思维定式。
常常有人说,手机改变了我们,其实没有。手机挺好的,只是我们自己越来越不愿意上进,我们不愿意去判断,而喜欢上了选择。

而选择,会使我们的独立精神彻底沦陷。《别拍我!- Don't Film Me!》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短片,感谢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把如此好的作品,呈现给我们,呈现给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