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赏评

 都梁诸峰之一峰 2020-09-22

大家赏评

 题山菊花兼赠默默坚守的山村女教师
文/朱云峰

无论山高与水长,我花执意守荒凉。
从来不怨西风恶,只愿 人间遍地香。

作品赏析
郝书许

  作者把题目命名为“题山菊花兼赠默默坚守的山村女教师”,明确主题,就是用山菊花来比喻默默坚守的山村女教师,因为一物一人是品性相通的。
  接下来作者在行文中通过“无论”、“执意”、“不怨”“只愿”四个主观议论词语,自然的把“山高”“水长”“我花”“荒凉”“西风”“香”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直接描写这二者的共同品性:
  在高山下,在穷水旁,执着的坚守荒凉之地,也从不埋怨西风的恶,就是为了给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这里的“西风”,于山菊花来讲是特指它开放的季节,但对于女教师来讲,就是她所处的工作环境,一语双关。毫不晦涩。

  这让人不禁想起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感觉大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所以这首绝句我是很赞的。
  值得说明的是,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对结尾是持有异议的,觉得“遍地香”有些夸大其词,一朵,或者就算是一丛山菊花,一个乡村女教师能够让人间遍地香吗?如果结句改为“只为人间送缕香”是不是更妥帖呢?但仔细品味,我又转而想到:

  一,作者并没有特指是哪个地方的山菊花或者女教师,也许是写给天下所有山菊花和坚守岗位的女教师。
  二,我们都知道野菊花是可以制作成菊花茶、菊花枕、甚至荷包袋,有机会通过渠道散布到人间各处,山村女教师也可以桃李芬芳满天下。
  三、也是最重要的,或许这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就是我们都知道“爱的奉献”里的一首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作者希望通过这首小诗,唤醒人们的奉献意识,弘扬人间正道。
  整体来看,这首绝句运用白描手法,晓畅自然,明白如话,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议论和形象描写高度融合,达到以物喻人的艺术效果。于平凡处见真知,就是这首诗最值得称道之处。

附:部分诗友的互动

以上内容源于珠江诗社2018年10月28日上午的<<珠江诗话>>栏目。

郝书许:梦笔文学创办人


  郝书许,70后,河南方城县人,客居广东,梦笔文学社及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人。中华诗词学会、湖南省诗词协会、岭南儒商诗会、东莞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诗集《梦笔诗人》、诗评集《当代诗词精选精评》。

  诗无达诂,同样的诗,不同的人会解读出不同的意思,这是欣赏角度的问题,所以每个人的解读不一定符合别人,更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意图,希望在解读过程中大家求同存异,碰撞思想的火花,让评者、作者、读者在这一交流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我相信这也是珠江诗话这个平台的初衷所在。
 ——郝书许

 作者心声:这首诗在网上流传后,反响和评论确实还算不错,有的诗友竟然把它与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以及罗隐的<<蜂>>相提并论。对此自己还是相当清醒的:肯定没有这么高大上!不过如果说它隐约可见袁枚<<苔>>的影子,似乎依稀还是有那么一点。

附:苔
袁枚(清)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的这首小诗,如果用来比拟默默坚守的乡村女教师,可以说是绝配!为什么这么说呢?
  请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句 ,很多人在吟读这首诗时,都会忽略掉“牡丹”一词的深刻含意,包括诗人袁枚自己可能也没有领会到自己这一无心插柳之举。中国古代是没有什么牡丹的概念的,都是笼而统之地称为芍药,五代以后,才把“牡丹”从芍药中分离出来。因为牡丹虽然也有种子,却能通过其根繁殖,故称为“牡”(无性生殖),其色为朱,故称之“丹”,牡丹的名字就是这么得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