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追爱的路上,天使也会痛

 稻读公社 2020-09-22


文/七月

和很多小伙伴一样,初识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这部电影中。虽然是黑白电影,但是,当明眸皓齿、嘴角上扬,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穿着白衬衫、平底鞋的安妮公主出现在屏幕上时,那种高贵、灵性的气质惊艳了全场,也震撼了世界。也因为这部电影,美丽、优雅、幸运,成为奥黛丽赫本留给我也是留给世人的全部印象,成为她永远撕不掉的标签,人们盛赞她的美貌,把她形容成为落入凡间的天使,从此星途璀璨。美国著名导演比利怀尔德说:“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女孩的脸颊,于是赫本诞生了。”

再识奥黛丽赫本,是在唐纳德斯伯特写的人物传记《奥黛丽赫本》中,那黑白的照片,精致的盘发,虽然只是一个侧脸,但是赫本高贵的气质依然直逼我心,青春时那惊鸿一瞥,关于她的美好记忆瞬间被唤醒,于是,我把这本书带回了家。

《奥黛丽赫本》

这部传记向我们展现了奥黛丽赫本真实、全面而又传奇的一生,也向我打开了另一个赫本的世界,是演员以外更为精彩更为广阔且不为人所知的世界,读完对她的喜欢更多了几分,我不禁感叹,原来,你是这样的赫本。

作为演员的赫本,最为世人所熟知。除了我前文讲到的《罗马假日》,赫本还有很多让人铭记的好作品,如《蒂凡尼的早餐》《龙凤配》《修女传》等,或给予了她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或让她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在那个玛丽莲梦露当道,以丰满性感为女星标配的时代里,赫本清瘦的脸庞、平板的身材像一个另类般横空出世,以她特有的荧屏魅力抓住了世人的眼球,甚至有人说,吝啬的上帝,将世间仅有的美丽都给了赫本……

她是人们眼中的幸运儿,然而,鲜有人知道,她的童年与青春都是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相依为命的母亲不善表达,父亲又早早地离开了赫本母女,虽是贵族之后,年幼的赫本也饱尝寂寞与饥饿之苦,最困难时,只能吃用草做的汉堡,甚至整天躺在床上,靠读书来忘记饥饿。战争成为了他童年的噩梦,以至很多年后,当赫本看到《辛德勒名单》中那个穿着红衣服的女孩时,幼时所见的战争场面如放电影版在脑海中浮现。

▲《辛德勒名单》

唯一在苦难中慰藉心灵的,只有芭蕾。因为从小打下的扎实的舞蹈功底,也因为清纯可人的长相,赫本开始在舞台剧中绽放,这也为她打开了一片广阔的舞台,渐渐跳入了百老汇。演艺之路上,无论是最初的不为人知还是后来的声名鹊起,赫本始终保持着一颗谦卑而上进的心,这也成就了日后的她,让她成为全世界的偶像。

作为演员的赫本,在世人眼中已经足够光芒,然而更能震慑我心的,是她另外的两个身份。

母亲,在赫本眼里,是比演员更为重要的身份。

童年的生活对赫本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包括母亲对她的教育,父爱的缺失,战争让她体会到的人情冷暖,让赫本从小都有着对爱的追求,这是她一生一直在追求的事情。

▲奥黛丽·赫本与儿子肖恩

说到母亲,自然要从妻子这个身份说起。然而在妻子这个身份上,赫本远远没有做演员来的幸运。她一生追求永恒的真爱,然而爱神却并没有给这位天使般的女孩儿更多的垂怜。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梅尔费勒,是由《罗马假日》的男主角派克介绍给赫本的,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于一年后在瑞士的小教堂里举行了温馨而简单的婚礼。然而这一段赫本拼尽全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演艺事业去维护的婚姻,在12年后走到了终点。梅尔武断和霸道的个性,以及对她表演的吹毛求疵,亲手葬送了他们的幸福。在这期间,赫本三次流产,每一次流产都给赫本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她不断地抽烟,咬手指甲,抑郁症将她折磨的不成人形。或许是童年父母之爱的缺失,她从不在任何人面前掩饰她想要当母亲的愿望,甚至愿意为此而息影,做全职母亲,而事实上后来她也这样做了。她身边的友人回忆,赫本从来都不曾把名利放在首位,她想要的只有爱,只有孩子……

后来,赫本如愿获得一子,取名为肖恩。有了孩子之后的赫本,更是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每一次和孩子的短暂分离,都让她不安,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时,她才是真正的赫本,为此,她也与许多好的剧本失之交臂。

▲奥黛丽·赫本与安德烈多蒂

赫本的第二段婚姻是与安德烈多蒂,两人在游轮上相识、相恋,很快于瑞士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这一段婚姻留给她的除了对婚姻的失望,就是她的次子,卢卡。像上一段婚姻一样,赫本全心付出,为了维系家庭息影专心扮演母亲的角色,但是依然无法留住长年流连花丛的丈夫的心,1982年,赫本的第二段婚姻宣告结束。

赫本回忆,在这两段婚姻中,为了孩子,她都尽可能将婚姻的时间坚持到最长,直到无力继续才选择放手,在事业上顺风顺水享尽赞誉的赫本,却被爱折磨的伤痕累累。但是她依然觉得自己得到了更多,两个孩子便是上帝给她的最好的礼物,母亲,便是她最值得感恩的身份。

后来,赫本遇见罗伯特,对婚姻感到失望的她,并没有选择再婚,两人成为了灵魂伴侣,没有一纸契约的两人,却相濡以沫地走完了余生……

第三个身份,也是赫本自认为值得炫耀的身份,便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是赫本从事至生命终点的事业,也是她全身投入、倍感荣光的事业。

“从我幼时的经验,可以印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儿童意义深远。”这是赫本在担任某次国际音乐节特别来宾时所说的话。童年的苦涩成为赫本的梦魇,但对于当时自己所受的救助,她却永远铭记,并竭尽所能回馈。1988年,赫本正式申请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她郑重地填写背景、童年生活、家人悲剧等等,对于为何加入儿童基金会,她的回答是:“我一向把握助人的机会……这对我来说是殊荣,也实现了我为协助儿童而尽力的渴望。”事实上,赫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基金会的档案中有很大一柜赫本担任亲善大使时的相关资料------数百页她用清晰字体写的文件、一写再写的讲稿、增删的笔记、提到的书和文章,以及对同仁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的日子,赫本为基金会四处奔波、筹款,她绝不是名誉上的大使,她的工作量让很多和她同行的工作人员都震惊,这样忙碌充实的生活直至她生命的终点……

1993年1月17日星期日,赫本在喃喃自语中走完了她的一生,天使,终究还是飞向了天堂。

瑞士莱蒙湖畔,村民墓地一角,年年都会有人来怀念他们心中的女神,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说:“一位真正伟大的女性,人们将会永远怀念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