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你读《美的历程》︱人生何似,飞鸿雪泥

 稻读公社 2020-09-22

从“稻读”里领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并不厚重,却委实沉淀。虔诚翻阅之前忍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在我的世界里,认为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是鸟儿唤醒了春天,你一靠近,倏地一下,它便拍着翅膀飞远了,留下了一树不再寂寞的枝丫;是春雨过后,绿了一池的杨柳,带雨带烟深深浅浅,那柳丝儿盘起了谁的发丝,又回荡在谁旧日的梦里;是夏日的倒影,浮在了水面上,青春溅起了涟漪,谱写着夏日的梦幻曲;是秋去冬来,夕阳下晨雾中那一树清冷的疏影,你来与不来,它都不悲不喜,鸟巢空驻,即便寂寞也可这般芳华绝代……

四季更迭,飞鸿印雪,而美的痕迹就这样留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年少时读“红楼”,觉得黛玉美得让人心疼,她将这一生眼泪还尽,临终只挣得一句“宝玉,你好……”。也想到了《情书》里渡边博子在雪地里无望地喊着“阿树”,悲痛到不能自已……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那么,比美更美的真的是对美的毁灭吗?后来读蒋勋的“论美”,他说美是不忍,是落英缤纷,你不忍踩踏其上;是寒冬闻梅香,你悟得生命完成之艰难。我想,美应该既包含着对生命的欣赏,也包含着对生命的悲悯吧,因此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才会让人一读再读:爱的无穷,足以温暖一个冰冷的世界。

▲《美的历程》 李泽厚

就这样,我郑重又郑重地翻开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从“龙飞凤舞”到“青铜饕餮”,从“前秦理性”到“楚汉浪漫”,从“佛陀世容”到“盛唐之音”……如此丰厚的美学盛宴,令人叹为观止,应接不暇。先生说,远古图腾里有美的记录,原始歌舞亦是美的身影写照,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慢慢地由此形成,而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于是我们在这琳琅的世界里,会驻足于先古那些“古拙”的石像,感受那份质朴意蕴之美;会惊叹于敦煌石窟繁复而又美丽的壁画,仰望穹顶,想象着工匠们如何爬上几米高的梯架,或跪或躺,细细用笔端在洞顶描绘出盛开了千年的繁盛之花;会在越窑青瓷遗址前,细细端详青瓷残片,青碧釉面,晶莹润泽,一如上林湖宁静的湖面,“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对越窑青瓷发出美的赞叹。我想,美就是先生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它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而先生又言:美在形式而不既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先生在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乐记》,清楚指明了艺术审美不同于理知制度等外在规范的内在情感特性,它重视的不是认知模拟,而是情感感受。无论是先秦的理性精神,还是楚汉的浪漫主义,还是到魏晋时代人与文的自觉,都在寻求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春雨冬雪,辽阔平野,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也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于是我们登高怀古,畅叙幽情,在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中痛快淋漓,在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追问宇宙和人生,在宋词里面去寻找细腻心灵最合适的归宿,也在明清世俗文学里去感春伤怀……王羲之在《兰亭序》里感慨,“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也足以可见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先生认为,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吧?最后先生在《美的历程》里总结: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冯友兰先生评论此书:《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样的著作,须得几番细读,才能从中领取更多,收获更多。

美是什么?我再问自己,我想应该是包罗万象,永无止境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呀,人生匆匆又漫漫,万物无迹又又痕,在时间的长廊里,让我们追寻着美的历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