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稻读公社 2020-09-22

当桑德尔把“电车难题”作为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相信这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阴谋”,他从不讲大道理,而只是讲故事—— 把学生带入一些具体的“困境”,通过接连不断的提问,启发思考和辩论,而且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当然,他成功了!这个“阴谋”成功地把学生,乃至我们都带入了道德哲学的困境。直至今日,当我们直面“如果一个人的死能换来多数人的生,你会牺牲那个人而让自己和同伴们活下去吗?如果改进汽车的致命缺陷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你会愿意为此付出高额的改装费用吗?如果一项合同与传统道德相冲突,法院判决合同无效,你会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像那首歌《没那么简单》,“也许好也许坏各一半”,让我们难以抉择。

然而更加困难的,是要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在这个情况下会这样决定,在那个情况下又会做相反的决定。在道德直觉的引导下,我们有时这样决定,有时那样决定,却都不知道原因为何。比如,在《泰坦尼克》中,让妇女儿童先走是第一道德原则;在《唐山大地震》中,性别(重男轻女)是第一道德原则;《拯救大兵雷恩》则选择了战死许多人去拯救一个人。

因此,赵汀阳“深深地疑心,伦理两难的困境是一种哲学的矫情,是生造出来的问题。”社会中有许多痛苦的选择,但恐怕很少是严格的两难。电车问题是个伪两难问题,因为它屏蔽了人的具体性,也因此无法构成一个得以反思命运的悲剧,在伦理两难的真实情景中,人的具体性是人做出判断和选择的一个重要理由;而且,基于人的具体性的选择理由并不一定是私心杂念,往往代表着某种久经考验的文化传统。

▲《天空之眼》剧照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个思想实验的设计痕迹过重,不妨再看看《天空之眼》,这部电影把这个问题更具象、更全景地抛到了我们面前。

凯瑟琳上校追踪一名女性恐怖分子头目已经六年,终于确认了她的出现地点。准备实施无人机定点轰炸。但此时,在那所目标房屋的门外,出现了一名贩售食物的无辜小女孩。围绕着这个“附带伤害”的致死可能性,从军方、政客到具体实施轰炸的士兵,都陷入了各自的考量和纠结。

在这里,《天空之眼》提出了一场严肃又残忍的道德拷问,一堂没人能给出答案的人性公开课。

▲《天空之眼》剧照

假如你是负责投弹的无人机驾驶员,你会不会选择按下这个按钮?

这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车难题”的荧幕呈现,然而电影比起思想实验更能打动观众的地方就在于:在《天空之眼》中,道德困境的参与各方不再只是一个虚拟的象征物,而是身份悬殊、性格迥异的实实在在的人。

尽管如此,影片中更核心的问题仍然是关于道德形而上的。涉及的主要矛盾便是道德哲学的结果论和目的论之争。结果论主张,一个行为如果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效益,那就是道德的。道德就是为了“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福祉”这个目的而存在。而义务论则主张行为的价值不只取决于其结果,而且也取决于其自身。

▲《天空之眼》剧照

但是在《天空之眼》中,由于电影的艺术加工,选择不去“扳动拉杆”的理由则充分了许多。

因为“价值较轻”的一方——那个小女孩是具体的、实在的,她是以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荧幕上的。

而“价值较重”的一方——商场里的八十条人命却仅仅是作为一个数字为观众所知的。

这个时候,观众就很难再像面对“电车难题”一样,作出牺牲少数,拯救多数的决定了。

但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把人的生命转换成冰冷的数字,具有伦理上的意义吗?

杀死那个女孩,可能是人趋利避害本能的驱动。但是人类一直在努力的不就是摆脱本能的控制,从兽性走向人性吗?

死亡本不是那个小女孩必然应当承受的命运,对于她的死亡可能很多人很难认定这是道德的。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理性判断是不存在的、至高的指导原则也是不存在的,人类终究还是被感情支配的动物。

▲《论可能生活

赵汀阳先生在《论可能生活》中论证过:只要一种生活需要两个以上的道德原则,而生活的可能情景无穷多,那么必定存在足以导致道德无法两全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他不可能进行很深层次的探讨、不可能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甚至连半点心灵上的慰籍都给不了。它的最大社会功用,就是让我们认清这个虚构案例背后的现实意义。

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墨子·大取》)

实际行动是一回事,道德评价是另一回事。

回到《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尽管电车难题的是高度假设的思想实验,但是,这种思想实验不只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还能使困难的理论更容易理解,并让我们找到直觉易懂的方式来切入复杂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不同理论立场各自的缺陷,并且能够提出理由来反对(或支持)某一理论。通过这些思想实验,我们已经进入了道德哲学(伦理学)的讨论。在这个社会阶层固化、崇尚物质利益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性之间摇摆不定,我们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这多少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正是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开始仔细思索,哲学就此攫住了我们。哲学的思想游戏促使我们面对谜题,偶尔让我们感觉不快,但也吸引我们,唤起我们的问题意识。思想实验给我们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只需少量阅读,如此才能思索得更多。“友善的僵尸邻居”“阿基里斯与乌龟”“缸中之脑”“中文房间”“超级聪明的外星人”及“邪恶的神经科学家”等各种幻想,把我们迅速地丢进迷人的哲学世界中,并带我们直接走向那些与伟大哲学思想相悖的根本问题。

行文至此,故事已经讲完。不过还可以有一个些彩蛋供大家娱乐。

按照赵先生在《四种分叉》的逻辑,当我们引入“元道德”概念时候,电车难题有解。

电车难题中哲学家关心的是司机怎么想的,却忽视了工人的想法。既然可以假定工人被绑在铁轨上,也可以进一步假定司机与工人间可以双向沟通。工人有两种想法:一是自愿提出把希望留给对方,这是高尚选择;一是要求救自己,这是求生本能,中性无辜。这样,有4种互动结果:

1)两边工人都很高尚,把生存机会留给对方。采取理性思维的司机最有可能选择拯救5人,因为除了多数原则,别无进行比较的理由;

2)两边工人都要求救自己,那么司机也只能选择救5人,理由同上;

3)1人要求救自己,5人自愿牺牲。那么,5人的高尚加上多数原则足以使司机义无反顾地救5人。在这里,赵提出了一条道德元规则:道德选择不能用来损害更为高尚的人,否则违背道德的意义。5人的高尚已经使其生命重如泰山,必须救!赵的这个观点出乎我的意料,但很有道理。

4)5人要求被救,而1人愿意牺牲。这是很纠结的情况,1个人重如泰山的高尚生命与5个人的多数生命之间形成令人犹豫的情形。在这里,赵提出了第二条道德元规则:没有理由牺牲较多无辜的人去保护一个高尚的人再加上多少原则,司机的理性选择是:救5人。

▲《四种分叉

根据以上分析,以牺牲1人而拯救5人,是一个相对合理的不得已选择。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个选择的主要根据并非功利主义的最大福利算法,而是根据道德的“最少伤害”原则。

以上,是赵汀阳先生在《四种分叉》一书中对电车难题的分析中,给我印象最深的3点。我知道,要注意人的具体性,而不能把人简化为数字;我知道,不能无限扩大人的价值,把人神化;我更知道,要注意到伦理规范背后还存在着道德元规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