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岂止是乡愁——我所读到的一封《故乡书》

 稻读公社 2020-09-22

即便熟悉他的读者不羼入一点个人感情和偏好,这也是一本不错的文学书,何况。即使没有名家推荐,这也是一本独立的告白和散文的宣言。名为故乡书,当然有乡愁,但乡愁远不足以定义。(正如我们不能说鲁迅的《故乡》是写乡愁的,尽管他如此逼真地描述了故乡。)名为《故乡书》,写了不少故乡的人事,但作者的用意恐不止所谓乡愁。如果是乡愁,恐怕失之浅简和单一化而抹煞了它的丰富性。   

——文学是人学

其基本着眼点在书写人性、忏悔和同情,乃至于对故乡对传统思维的反思和批判。《在秋日里开始冬的旅行》《台湾七日》《访日日记》等等,作者在旅途中往往会做文化上的比较。访问瑞典,比莫言到瑞典的市政厅领诺奖早了一个月,就权当向明小兄为莫言兄打一个前站吧。市政厅远看像一个教堂,建于1911年至1923年,建了整整十二年。作者说,这让我们感叹,这么慢的建设速度,我们这边的城市首长肯定不答应。委婉的调子,考究的文字,读得出骨子里的热心和叛逆,包括忏悔和深长的反思。无论他走到哪里,便想到哪里,也就写到哪里。

名为《故乡书》,不以怀风土辄止,他关怀的还是人和灵魂。写先人,也写今人,包括父母、乡贤,尤其是当今的文化名人。他的写作原则是不掩饰也不贴金。《窗口》一文,写家乡闻人余秋雨清明护送母亲遗骸回乡安葬。作者全篇以“你”称秋雨先生,既尊重又不谄媚名人。他多次遇见秋雨先生,对其人其文了解也详。余先生曾剖析过“上海人”,有大家风度,却没有大将风范。作者敢于不为名人讳。直面先生,你剖析了上海人,却未见你这么剖解自己。这能怪你吗?或许要怪你的童年,你的文化原乡,怪你的民族心里。作者最后似乎为余先生开脱了,而本地作者中鲜有人有文敢这么将余秋雨一军。世间多乡愿而少直士。文有文胆,不怯弱,难能的批判和思辩精神,正是当今文学缺失的元气。正如此,他笔下的人物不是捏造的偶像,是活色生香的人,吐露着人间气息。他笔下的《莫言震云他们和我侬》,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作者数年在文联工作,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来慈的文学名流。在短暂的文学交流活动和迎来送往中,熟悉了他们的脾气和性情,文中以平视的角度书写他们,人物性格貌相神采妙趣横生,像是读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当然印象最深文学性也较强的,是他的近作《陪床日记》。老之将至,病痛相随。有恐惧,也有慰藉。此文的心理描写如暗流湧动,又散发着人性光辉。陪床的对象是父亲,我和弟弟轮流陪护,母亲在家,文中却时时未走出母亲的目光,回浒山也要去观海卫绕一绕,看一看睡着母亲的老屋还有没有灯光,“夜色里的老屋,像一座安静的城堡”。虚实结合,把读者投入一个作者精心设置的伦理和爱的审美空间。《胖子》一文也颇可读,把人间的爱和疼痛推及至女儿吟儿的宠物小灰兔上。文中最后说,可怜的是,我们都不知道胖子有多么不舒服。这个并不胖的胖子。他把宠物当人待,也把宠物当人写了。《当我谈论三十年我在谈些什么》,是作者在时空倒转中的寻寻觅觅和追思,是对那个时代的诘问:三十年让你一下感觉被时代欺骗了。我们为了集体的光荣而披头散发。我们为了自己的荣誉起早贪黑。我们的字典里只有成绩荣耀,就是没有“人”。一个人病了,出局了,一个人死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关心一下?人人被时代所裹挟。三十年后他觉得好多事情有些荒唐!谈论三十年,这是作者一篇有跨度有忏悔有疼痛有分量的力作。《把鸣鹤放进时间里》写了一系列人和事。其中有港商姚云龙和五磊讲寺的阿怀师傅。他对姚先生充满了敬仰和亲近感,视作情神上的伯父,虽然只见过他一面。阿怀师父从俗后再归讲寺,充满了时代的诡吊和滑稽,阿怀师父身上也有了喜剧色彩。虽然对阿怀师父着墨不多,他的世故,一点点狡黠,还有可爱,令俊不禁,仅白描几笔,人物就呼之欲出。完全是个小说人物。所以我说,在这篇长散文里,他笔下的姚先生可敬,而篇末的阿怀师父特别可信。完全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诗性的步履

他在散文形式上也用了不少心思,有一般的随笔,也有书信体,比如午后写给爱妻银耳的三封《庐山通信》,也有日记体,比如《台湾七日》《在秋日里开始冬的旅行》等。平日里,他也坚持写日记。日记往往成了散文,尤其是域外的札记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他的每天练笔其实就是一种思想和文笔的修练。他的笔调或是口语的散文的,笔法却是含而不露的诗,于是有了个人记号和文学恒久的意义。

木耳经历了不少,读了不少,走了不少,思想了不少。五十后乃知天命。心地有点矜持又性情的他,动之以情,又喜欢诉之于笔,于是有了他写的第二本书,这显然是一本非虚构的富有思想的文学样本。他的第一本散文《西皮散板》和《故乡书》有一种关联和继承。里面的篇目几有重复,不是作者为了凑篇幅,实为了新著《故乡书》整个体量和内容的考虑。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本文集。比如还保留了《台湾七日》和《在白马湖的一棵树上睡去》,在题目上作了改动。这本《故乡书》,是这几年他思想更趋成熟,散文理念更新和技巧显著提升的果实。散文艺术上的进步是明显的,令人惊讶和叹服。但由于收文时间跨度近十年,其中选文水准必有参差,前期文字尚有冗言,可以斧削。但能看到作者的履迹,也实在是件好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