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困——也读《瓦尔登湖》

 稻读公社 2020-09-22


困字从甲骨文衍生而来,本意是废弃的房屋。它让我想到一个湖和一个人。



01

困,穷也。

写《瓦尔登湖》这本书的人叫梭罗,他很穷。有人说,他感官敏锐,身体结实,动手能力强,且行动敏捷,他能用脚步甚至目测来精准地把控距离。他既具备一切野外生存的能力,也天生拥有从事商业活动的本领。比如,他能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估计一头家畜的重量。最重要的是,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不管是凭技能还是拼证书,他都理应和穷沾不上边,然而,他却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旁边建造了一间小木屋,每天种菜捕鱼,过着隐士的生活。他穷,但是穷得心甘情愿,穷得理直气壮,因为他觉得“灵魂的必需品并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我欣赏他的才华,尊重他那颗孤独而自由的灵魂。他享受的穷,实质是简朴,他并没有真正地穷过。他有能力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不至于穷困潦倒。且从精神层面上来讲,他富裕得很,他甚至骄傲地怜悯“镇子上的好多年轻人”,觉得他们的不幸来源于继承田产、农舍、牲畜、农耕器具,一旦拥有,就为其所累。在他眼里,做不到“断舍离”的,才是真正的穷人。

02

困,欲睡。

有书友说,这书看不懂,每次翻开《瓦尔登湖》都觉得昏昏欲睡。有的说,让我这种浮躁的人看《瓦尔登湖》,实在是太虐了。我想,如果梭罗活在当下,这些读者和他肯定也做不了朋友,因为志趣不同。梭罗说,“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百度百科告诉我,梭罗是一个极端的新教徒,很少有人能做到像他那样,放弃那么多东西。他没有学习职业技能,没有结婚,一直独居,从不去教堂,从不选举,拒绝纳税,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他是思想与肉体双重的单身汉。他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他看透了世间的方方面面,却没有抱怨。他的文字虽然有时有些孤独与自负,更多的时候散发着理性和逻辑的光辉,他把生活化为诗和理想,字里行间,透着温柔与坚韧、勇气和魅力。这是他写过的一首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随性的梭罗出世但不厌世,瓦尔登湖的清静并未使他昏昏欲睡,反而令他异常清醒:注重生命质量,消减物欲,才能让生活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

03

困,不解。

《瓦尔登湖》这本书是梭罗智慧的结晶,有的语句读起来美得像诗歌,有的大白话看起来朴素却蕴含着哲理。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读这本书,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大概就是这本传世经典的魅力。我自觉不是一个睿智的人,入世已久却仍觉涉世不深。对于梭罗在书中多次提到的错误生活方式,我仍然充满着困惑。在梭罗眼里,遵从宿命是个错,听从前人的经验是个错,他甚至说,如果他的人生有什么让人悔恨的话,那极有可能是他的循规蹈矩。然而,生活当中,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悖论。如果不曾循规蹈矩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就无从发觉经验的错误所在。那些整日忧心忡忡、勤奋工作而忘了享受片刻宁静的人又何尝不是未雨绸缪、为了把宁静留到日后老去的日子呢?

04

困,字体结构的联想。

困字的中间一个木,四周围了一圈“墙壁”。

有人说,这个字是教师生活的写照:木者,思想古板,圈子狭小,与社会格格不入,几十年如一日,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我偏偏想到另一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我眼里,木,是一种生活姿态,是坐如钟,站如松的正直,和不卑不亢的气节;外面的一圈,也不是桎梏,而是拥戴,是追随者和仰慕者。虽然没有多少教师同行曾被冠以“优秀”的头衔,但我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走在街上是自带光环的一族,因为他们自觉自律,自尊自爱,不管社会变成什么样,他们依然发自内心地想活成一棵树的样子。

这世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喜欢折腾的,可以玩得风生水起;喜欢安静的,可以小隐于野或大隐于朝。倾听内心的声音,不为任何情势所困,过真正想过的生活,这也许是梭罗想通过《瓦尔登湖》诉说的真相,会不会刚好就是你想要的答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