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光中先生周年祭

 稻读公社 2020-09-22

 余光中

(1928.10.21—2017.12.14)

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代表诗作《乡愁》《乡愁四韵》等,散文《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于台湾高雄病逝,享年89岁。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转眼已是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这位“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话语文学大师,他生前留下的作品,势必会被代代传颂,我们要读他的“乡愁”,也要读他的诗歌、散文,更要读余光中这个人。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一起走进、认识、了解、纪念更加完整的余光中。

余光中先生周年祭

  

文 | 吴铁佶


在生命里有一位或数位未必见面而被认作精神导师(或称教父)的人,是应该和必须的。可以说,读书就是寻找这种教父。一年了,那日在小饭店吃过中饭回家,陡地,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转的一条信息,余光中走了。不是攀附高枝,余光中就是我的一位精神导师,是我为文上的楷模,高标,此前就是他的老师,雅舍主人梁实秋。

我曾作文称余光中是文坛上的常青树,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个界面上的成就卓尔不群而领袖华文群伦,从台岛,港澳,国外华文,一直影响到大陆。余光中是现代散文的倡导者,身体力行,著作等身,在传统散文的根基上开辟了散文领域新的疆域。他幽默,他激越,旷达,既感性又知性,既高蹈又接地的文风着实吸引了我,也影响了我。

所以,很自然不过的,听到他走了,我就暗自啜泣了。自然,按我的性格,我就在朋友圈里转发了噩耗,也写下了当时的哀痛。特别的,我指出,余光中的意义,不仅仅是乡愁,虽然他的名字是以他的小诗《乡愁》和《乡愁四章》引起大陆文坛瞩目的,虽然他的诸多散文构成了他多向度的所谓“乡愁”。但余光中的意义,更在于他的文学评论,他对文坛对文风的拯救与反拨,更在于对现代散文的首倡,正像唐宋的古文运动一样,上世纪中叶,他尚血气方刚,他和他的同侪以他们的散文实绩也在港台一隅发起了散文运动,只不过我们认识或不认识、重视或不重视与否(当然那时两岸隔断)。

所以如果我们仅以乡愁来诠释我们的余先生,这位生在重阳自称“茱萸的孩子”,学贯中西,目光犀利的余先生是远远不够的。而余光中先生晚年几度大陆之行,受人膜拜,而当把他仅视作一个乡愁客时,他也是哭笑不得甚至会愤怒的。然而,得知余先生的死,我呜呜地哭了。

作为一个教授外国语的文学教授,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呐喊救救中文,要剪掉散文的“辫子“,他给文坛搭脉,开列病文的门诊,抨击那些“花花公子“的、“浣衣妇“的散文,也是要引起疗救的注意。而这些文风的风嚣尘上,至今未弱,当然与我们的历史机遇有关。虽然老人家在延安时代也早已尖锐提出文风问题,痛陈反对党八股,而后又臭又长的裹脚布犹愈演愈烈。所以文风的问题一直以来没有根本解决。

所以余光中的价值和意义更在批评不健康文风的挞伐声中崛起,又以他左手的缪斯之笔——活泼的现代散文给我们留下了经典的范文。他提出的讲究弹性、密度、质料的现代散文理念,我想,每一个习中文者都应该好好读一读。

这可以视作我和我们对于先生的周年祭。

我们再不要误读了。好好地全面地读一读余光中。阿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