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碗不过岗”——记施双玲《摩天轮》读书分享会

 稻读公社 2020-09-22

《摩天轮》

施双玲著 

//

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5辑)

宁波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2019年3月31日下午,施双玲新书《摩天轮》读书分享会在明州书城举行。稻友们穿越冷风而来,但心是热的,此刻,大家为着书城内漾开的诗的气氛,为着一场情绪上的小小旅行而心生愉悦和期待。

主持人首先和施双玲进行了互动。几个简单的回合下来,这位有着细腻笔触的80后年轻作家向大家打开了她的世界:一路走来,和文学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天性里的热爱、天赋中的萌动与工作上的责任促使她的情感通过指尖汨汨流出。2014年,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自第一篇小说《决不回头》被刊发以来,已有多篇文章在各类杂志发表。对小说创作有着偏爱的她,在谈及个人的创作经验时就像树的年轮一样清晰了然、层层铺开:一个作家在写字时,他画下的每一道线都有他人格的介入。在这个基础上,写作风格与技巧可以模仿名家;在创作素材的来源选择上可以是多样化,有时来自梦想的追寻,有时来自灵感的触动,有时来自心性的禀赋;在语言和故事内核关系的处理上可以更注重构建故事的内核,语言应向着简洁以及准确的方向努力。

这位细腻笔触的女性作者,把更多目光投向于生活的不易,创作并描摹了许多当下社会生活的“月之背面”。她说生活的不如意和艰辛是常态,所以快乐才显得如此珍贵,希望读者能拨开灰暗的故事表面探到人性的柔光,汲取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主持人和施老师的互动完毕,到场的稻友们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阅读的体会,或抛出心里的存疑。

一碗入梦

稻友吴戈和飞白在评价施老师的文字时,同时提到了两个关键词:荒诞和意识流,然而这荒诞是变生活中的不可能为小说中的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美学上的提升,这意识流是一种诗性的描写,为书中人物心理的奇妙氛围,营造了一种梦境叠生的奇幻现象,最关键的是都没有失去现实的逻辑,带着一种“含蓄、克制”的美。陈克华老师则提出,在他眼中,他觉得双玲的文章一点儿也不荒诞,生活远比小说精彩,作者已经为梦笔下留情了。主持人说,终于明白为什么经过摩天轮时,总会抬头看看那缓慢转动的箱子,因为摩天轮就是“幸福”的样子,那箱子里可能是求婚的喜悦,也可能是团圆的欢愉。

我们走一遍书中的市井,将人心草木都看出些丘壑与经脉,施施然旁观爱恨,渺渺兮如置戏台,如真似梦,一层层晕染了下午的共读时光,此为“入梦”。

一碗入心

用真挚的情感在虚构的故事中讲述真实的感动,作者的这份匠心,使得在场很多稻友都被书中的故事击中。浓说特别喜欢《摩天轮》,作者把主人公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的那份孤独写得入木三分,也许情感是相通的,虽然触发孤独的原因不一样,但是孤独的体验是一致的,所以和文章突然亲近了。稻友应被《老无所依》这一篇的真实打动,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身边一位95岁老人的亲身经历,对这位老人看似子孙富足实则一地鸡毛、和故事中“老人”的经历高度重合的悲剧叹息不已。优庆和陈老也同时提到了“有共鸣、很受触动”,并分享了个人的真实经历。

我们仓惶穿越书中的山水,碰到许多似曾相识的面孔,沉浸其中,与他们同悲同喜,此为“入心”。

稻友银提出了作者运用慈溪方言撰写故事是否合理的疑惑,引起了大家的讨论。银认为在连贯的现代化的叙述方式中插入慈溪方言不是很妥当,陈老和影里蔷薇则觉得,乡土化的语言叙述方式更让人觉得读来亲切,并且随着时代发展,或许不入流的语言会变成大流,毕竟方言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体现。

这样的讨论也是“入心”,是稻友们作为负责任的读者认真投入到阅读推广中的赤诚与热情。

一碗入魂

飞白谈到,好的小说一定葆有“真、善、美”的因子,作者用小人物小故事来承担社会公共命题,既体现了一位作家提炼社会经历的技巧,同时展现了她的责任感。陈老提到,这部文集的描写对象是百态社会的百姓群众,聚焦的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反映出了一个作家自觉的社会担当。孟子说,施老师的故事和人物,是日常的,但也是经典的,一个人反映了一类群体,一件事情在社会的角落遍地上演,这些故事让我明白社会是多面的,激发了我的同情心。

书友们还为施双玲的写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如不妨再加剧一些矛盾的冲突性,再加亮结尾的乐观性,才不负作家的使命。

一碗入魂,在那份苦涩的文字背后,其实是作者的精神在熠熠闪光,她用她的同理心带来了暖春柔光,犹如春风吹开了万树梨花。

入梦、入心、入魂,三碗不过岗,在这个寒意的下午,我们却度过了一段令人沉醉的时光,赴了一场热切的灵魂之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