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海夜航】《巴黎圣母院》+《河的第三条岸》

 稻读公社 2020-09-22

作者:  [法] 雨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管震湖 
出版年: 2006-8

《巴黎圣母院》书评


2019年暮春法国巴黎圣母院的那场大火,蓦然唤醒世界各国的文学记忆。15世纪巴黎的格莱夫广场上,巴黎民众抬着残废畸形的“愚人之王”巴黎圣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一起登场,丝毫不知悲情故事以狂欢的方式开头。社会将他们贬至最底层,持人道主义立场的雨果赋予他们两样世上最珍贵的东西:美和善。

在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里,鲜有埃斯梅拉达这样的美能够照见人心的丑恶,也无法想象她内心有多善良:不忍看误入奇迹宫大厅的穷诗人甘果瓦被乞丐和流浪汉们处死,甘愿嫁给他,跟他结成名义上的夫妻救下他,卡西莫多受他养父克洛德指使劫持过自己,可她不计前嫌,拨开围观人群,给绑在广场耻辱柱上刚挨完鞭笞,烈日下口渴难忍的卡西莫多喂水。所以就有此后一次幽会中,宫廷弓箭队长菲比斯被嫉妒的克洛德刺伤,埃斯梅拉达反被法院视为女巫判处绞刑,卡西莫多冲进刑场救人的报恩之举。他将她背到法外之地的钟楼,竭力保护以免遭克洛德的凌辱。但在乞丐流浪汉与官兵的混战中,克洛德用谎言欺骗甘果瓦把埃斯梅拉达带出圣母院后门,逼迫她顺从,在遭到坚定的拒绝,恼羞成怒的他向官兵告密。当卡西莫多在钟楼顶上看到埃斯梅拉达被吊在绞刑架,无比愤怒地将得意狂笑的克洛德推下钟楼。随后来到刑场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墓地,为死后免遭侵扰,紧挨着尸体躺下来殉葬。 

初读《巴黎圣母院》很是不解书中对历史建筑物的大量描写,许多年之后才揣摩到雨果以大历史融汇故事的创作意图。事实正是如此,今天我们不会认为那是艺术虚构,而视为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 [巴西]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杨幼力 / 乔向东 
出版年: 1998年2月

《河的第三条岸》书评


十分耐读的一个短篇,会消耗掉很多脑细胞。但它肯定不是故弄玄虚,尽管看起来缥缥缈缈,细思实际上离我们很近,其中场景与俗世烦忧似曾相识。 

小说中本分的父亲某天忽然异想天开,为自己打造了一条结实的小船,挥手告别家人,走向离家不远的一条大河。不是远行,也不算逃离,而是独自一人驾船在河流上飘荡,除了儿子隐秘送来的食物维持基本生存,别无所求。这样的描述不见得父亲的行为有多突兀,船体结实的订制要求,说明这是个很早就决定了的长远计划。只是之前毫无察觉,突出家庭成员间可怕的隔膜。

当然,家人不是没有想办法让他重返故土。姐姐生下一个男婴,全家人仪式感很强的站在岸上呼唤父亲出来见见刚出生的外孙。可是浅表的亲情已不足以打动人心,父亲依旧没有现身。也许觉得尽到了应尽的本分,过不久母亲跟着姐夫一家进了大城市了,只留下痛苦不堪的儿子留守家里。从整个事件的过程来看,最体恤父亲的也就是儿子。他惦记着父亲的冷暖病痛,忧心雨季到来河水泛滥父亲可能遭遇的不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耽误了自己的婚事。等到自己也双鬓染霜的那一刻,想到年迈体衰的父亲可能发生的凄惨一幕,不禁天性大恸跑向河岸大声呼喊,发誓只要父亲肯上岸回家,自己愿意顶替他的位置。不过结果很意外,父亲倒是兴高采烈向岸边靠近了,而儿子却因为无法接受仿若从旧石器时代穿越的父亲形象,万分恐惧中落荒而逃。此后老父亲再也没有出现。

这是哲学的小说化,其间的揶揄让人莞尔。讲真,第三条岸并不存于三维空间,它是充满理想光辉却又遥不可及的意象,是人的心灵在家庭、社会,甚至人生中无所依凭的一种精神支撑,具体到小说中的父亲是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现实生活中不排除有彼此相融的伴侣和家庭,但并非所有人都是智者,这因此确定了《河的第三条岸》的文学价值。

江津简介

人生行至耳顺之年,仍常有不惑,此便是阅读之缘由。吾生有涯,嗜好无他,唯对书挑剔。愿求在书海中精神充盈,快然自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