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常态爱情——读《尚待商榷的爱情》

 稻读公社 2020-09-22

最近看的这本名为《尚待商榷的爱情》的小说,是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著,陆汉臻译。小说英文名为《talking it over》。没看小说前,我对书名有疑惑。为什么叫尚待商榷?爱情还有第三种状态?爱情,有,或没有。不就二种,怎么冒出“尚待商榷”?爱情还等着你要,或不要?raiking it over看来这个it,就算有,也不同于寻常的爱情,是还在定义中的爱,还在确定中的爱,还是种莫名其妙的爱。为什么要商榷,是因为这个it缺少了寻常爱情的某种要素,是种非常态爱情,所以不好talk了。

文 | 岚

1

不同寻常的爱情,反映了真实的人性

人的天性是追求爱情。爱情是自由的,而婚姻是制约的。

小说借奥利弗之口说,爱情是遵循市场力量的统治的。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要说遵循,只有婚姻才会遵循市场力量的统治。

爱情是自由的,她发生时没有任何征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爱情就不可思议地发生了。就如小说中的奥利弗,他在参加好友斯图尔特的婚礼时,却一眼爱上了新娘吉莉安!

奥利弗没有理由说他给吉莉安的爱情一定比斯图尔特给她的完美。但爱情是自私的,他爱上了吉莉安,就想要让自己给她最好的生活,就要以爱的名义,与她结婚。吉莉安选择结束第一次婚姻,是因为她发现自己也爱上了奥利弗。所以说,爱情是自由的,她并不受世俗制约。

女性的觉醒,是爱情产生的基础

作为被动的一方,女性受到追求爱情的限制。

爱是种天性。

没有人对爱情有抵抗力,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坠入爱河。

当然这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在所谓的文明社会里,有婚姻来协调这个爱情带来的附属物,包括财产与孩子。西方某种观点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我认为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不同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婚姻未必有爱情,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因为人的社会性,连带婚姻也附带社会性,而爱情往往被忽略。没见面就定了婚姻,成亲后才开始爱情。

在男性社会的这些婚姻中,女性完全是被动的一方。

我去旅游时,看到古代建筑,往往在最后一进房子的楼上,就是这个家庭中亲生女儿的闺房!这些中国最伟大的女性的青春就禁锢在不见阳光的阁楼中。她们有爱情吗?这也好理解她们为什么总会爱上倜傥的表哥,她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但凡有机会,爱就会冒芽。觉醒了的吉莉安听从了心的选择,没有被婚姻所羁绊。

非常态的爱情带来常态婚姻

进入第二次婚姻的人们,更加害怕婚姻的再次解体。人是有理智的,捍卫婚姻需要智慧。当吉莉安意识到第二次婚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时,她设计演了一场戏。让曾经被她伤害的斯图尔特满意而归。这里写到的仍是人性问题。如果两个人的爱情不得不结束,先提出的一方,痛苦会少一点。另一方因有“被抛弃”的羞辱而痛苦。若换过来,给他时间准备下,让他来结束这场原本不想结束的爱情,他可能会觉得不那么受伤。而且被迫放弃的一方,如果见到对方过得并不比原来好,他的受伤心理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你看,你离了我,过得鸡飞狗跳!他会想“幸亏我没与你过下去”,不然这样的日子谁受得了!

talking it over

这个小说的写法很特别,用了对话体,如小说原书名talk所揭示的。

小说人物轮流说一段话,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这种对话体相当于第一人称讲故事,好处是随时将心理描写插入,让读者直接看到人物的心底,看穿他或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谈论这个爱情。相当于主人公现身说法,与读者拉近距离。也因为是这种谈话体,同一个事件,这三个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一遍,所以整体看起来有点啰嗦。我看到差不多第四章才觉得我是在“看”小说。果然是尚待商榷,爱情不确定,需要商榷,连小说故事也尚待商榷。据说,这个小说名在世界各国的版本中,名字都有各国特色。有叫《三角恋的故事》的,有《我不爱你》的,如此等等。看来中译本的这个书名够时尚,够吸引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