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淘宝:助力中国农业升级的引擎

 城北十五里666 2020-09-22

农业,一直是国之大事。由“农业、农村、农民”构成的“三农问题”,从来备受决策层和全社会的关注。

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三农”问题不仅影响百姓生计,甚至关乎国运兴衰。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农业合作化,从大兴农田水利到“包产到户”,农村见证了新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十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剑指农业,也足见高层对“三农”的高度关注。

从2018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随着以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势力的入局,正在让每年八九月的丰收季节,成为中国农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时间窗口。

1

5400亿成绩单


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9月到2020年8月的三年间,平台的农产品销售额达到5400亿,始终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淘宝的农产品订单达到了8.2亿单。这8.2亿个订单背后是超过30万的商家,和数以千万计的农户。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上半年一度给农货销售带来很大困难,这也客观上加速了农产品线上化销售的进程。“宅经济”之下,消费者逐渐培养起网上买水果,网上买蔬菜的购物习惯,淘宝上的农货销售规模也节节走高。

农货线上化销售的盘子越来越大,但淘宝想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却不仅仅是一个卖货的渠道,还要引领行业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淘宝助农有两个“大动作”。2月6日,淘宝在全网率先启动了“爱心助农”行动,重点是帮助因疫情滞销的农产品通过线上消化。

4月7日,阿里巴巴时隔十一年重启“春雷计划”,又专门提出兴农助农的举措。其中的重点,是孵化100个10亿规模的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这两个重大举措,明确反映出助农是阿里和淘宝的“战略级业务”。从抗击疫情到经济恢复,阿里从经济体层面的重大布局都会通盘考虑农业。“爱心助农”计划的启动,是发挥阿里巴巴的生态优势,让长期积累形成的商业基础设施,在全社会的“战时”发挥关键作用。而“春雷计划”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计划则更加长远,助农不能停留于一时的“卖货”,还要加快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

2

数字新基建也是农业生产力


在中国,农业总体上还是一个相当传统的领域。多山的地形,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狭小的国情,制约了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相较于二、三产业,农业的单位产值比较低,农民的收入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让许多人对农业“望而却步”。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中,农业和农村有着被甩出时代列车的危险。

而阿里巴巴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农村战略一直是阿里战略布局的“重头”。阿里就是要把“三农”这一块看起来最难被“数字化”的硬骨头啃下来。

早在2014年,阿里就成立了“农村淘宝”。“村淘”业务几经演变,如今成为数字乡村事业部。顾名思义,这个事业部要做的事,就是把电商、物流、技术等设施下沉到乡村,填平横亘在城乡之间那一道看不见的“数字鸿沟”,让优质优价的商品“下得去”,让农产品“上得来”。

阿里做基建,并不仅仅做到村。2019年成立的数字农业事业部,要用技术改变农田和果园。就在数字农业事业部成立的当年,就有超过10万亩农田应用了阿里云AI技术,受益农户数以万计。技术的应用极大解放了人力,又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全过程监控,保证了生产的效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实打实的农业生产力。

与此同时,依托网商银行,阿里还能够给农户提供高效率的小微金融服务。农户的金融需求相当零散,且单个农户需要的规模并不大,传统的金融机构并不愿意做这种费力但不赚钱的业务,但依靠成熟的金融科技,对小微农户的放款变得十分简便,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在资金层面的燃眉之急。

在中国,很少有像阿里巴巴这样能够覆盖产业链全流程的科技企业。从上游生产环节的技术应用,到高效率的销售平台,再到完善的物流体系,以及在背后形成支撑作用的普惠金融服务,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除了销售特色农货,依托淘宝毛细血管网络形成的许多“淘宝村”还有拿得出手的特色工业品、非遗手工业品等等,淘宝上四分之一的店铺来自“淘宝村”,在过去一年的销售额突破1万亿。

3

一定要做品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阿里从做农业的第一天起,助农绝不等于卖货,而是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助力中国农业向品牌化升级。

这种模式,被称为“造血式助农”。卖货帮的是一时,但培育农产品地域品牌,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提升产业效率,增强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才能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淘宝助农有一个原则,绝不走“低质低价”的粗放路线,不搞价格战。农产品与规模化生产工业品不同,不仅有种植周期,而且不易贮存运输,一旦出现价格波动,产品被贴上“低价”“便宜货”的标签,极易引发农民“减产”“砍树”等连锁反应,连续影响农民多个生产周期的收入,唯有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助力农产品实现标准化、品牌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打造农产品地域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淘宝一直很坚持。过去几年间,从“甘肃贝贝南瓜”、“海南火山荔枝”、“湖北枣阳皇桃”等特色原产地产品的挖掘,再到“五常大米”“盱眙龙虾”“寿光蔬菜”“阳澄湖大闸蟹”等传统品牌农产品数字化转型,阿里始终坚持销售收入和品牌形象共同提升的原则,帮助一大批原产地特色农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以甘肃贝贝南瓜为例,早在2015年开始,甘肃当地便开始了贝贝南瓜种植,但却始终打不开市场,销售价格不断降低,农民种植积极性接连受挫。凭借丰富的消费数据,阿里巴巴聚划算平台发现外形小巧、口感香甜软糯的贝贝南瓜,契合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白领对健康的追求。建议当地农民扩展南瓜的消费场景,吸引更多消费群体。随后在2016年聚划算的一场活动中,贝贝南瓜3天卖出了4.38万箱,此后销量连年攀升,成为行业瞩目的现象级产品。

阿里之所以能够把这些农货品牌打出来,靠的是一整套“组合拳”。

首先,超过8亿的用户规模,让淘宝成为中国最大的农货展示平台。消费者在淘宝上,可以买到很多之前都不知道的农货新品。对农户而言,这无疑可以最高效率地打开新市场。

去年丰收节,淘宝天猫联动头部商家和中国坚果协会一起叫卖云南坚果,60吨临沧货一天就卖空,销售额超500万。昔日“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土”货,通过淘宝为大众所熟知,成为走俏的爆款。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形成,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大底气。

第二,以淘宝直播为代表的内容化形态,成为打造农货新品牌的利器。淘宝是最早系统化挖掘乡村电商主播的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淘宝上的新农人主播已超过10万名,足迹遍布全国2000多个县域。

明星主播、县长主播、新农人主播纷纷上线,让“直播带农货”蔚然成风。“边看边买”的模式,让许多人“停不下来”。今年9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2020丰收节公益直播盛典,吸引了全网3000万人次观看,长岭花生、汪清木耳、普安红茶等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也借此走进了大众视线。

通过直播方式“带农货”,淘宝不是唯一一家,但淘宝平台把直播带货与品牌打造深度融合,以可靠的品质、成熟的供应链和售后服务,形成了消费者体验最好、商业效率最高的闭环。

其实中国的农产品从来不缺销售平台,从传统分销商体系、各类超市到路边摊位,都是农货销售的渠道,但是能够向阿里一样推动“中国农产品”向“中国农业品牌”转变的平台却不多。这并不只是源于阿里巴巴推动产业升级的使命感,更是基于阿里在运营、销售和数字化等领域长期积累的系统化商业能力。

4

通往数字农业大国之路


当今中国,正处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仍在加速;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迎来了关键的节点。

相较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中国农业发展既存在巨大短板,也面临重大机遇。

囿于条件所限,中国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早已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大生产,从规模化到数字化是两个阶段。但在中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推动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当下阶段面临着叠加。

这样的叠加,意味着中国可以从农业数字化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农业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淘宝在其中扮演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角色。再没有哪个平台能像淘宝这样,让农货触达超过8亿的消费者,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农产品品牌。而依托整个阿里巴巴生态的能力,农产品生产的上游环节也被深度改变,“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农民还能够得到高效的技术、物流和金融服务。

从农业大国到数字农业大国,这是农业高质量发展非走不可的一条路。阿里巴巴的实践再度表明,互联网和数字化可以深度影响各行各业。助力包括农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的升级,虽然从来不会是一条坦途,但却是面向未来的富有前瞻性的布局,也是大时代里大企业应有的责任担当。

(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