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藤摸瓜,连根拔除错知错见

 寻梦向天歌 2020-09-22



本文字数:1900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工作成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有人就习惯性地反省:“我发现自己对于当前工作有忽心和怠心,做事马虎了,对不起大家,给团队减了分,抱歉抱歉,下不为例!”

这样的反省有价值吗?当然是有价值的,可以帮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可是,这样的反省又几乎没有价值,因为它停留在表面,没有回到真正的根本上,更遑论改过了。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仍然会不知不觉地重蹈覆辙。

如何更深一步下功夫呢?

我们要进一步挖掘自己为什么会产生忽心、怠心,进而发现忽心与怠心背后的错知错见——比如“帮别人干活是吃亏”“工作这个样子就差不多了”“不能累着自己”等不当知见。

进而,我们恍然发现:哦,原来就是这份错知错见导致我人生如此的现状!原来不只是对工作,我对父母、亲戚、朋友都怀着这么一颗忽心、怠心,难怪这么多年我难得有一个可以攀谈两个小时的、深交的朋友;难怪我没有赢得别人真诚的尊重和信任;难怪我的事业理想没有得到实现,原来内心深处趴着这么一只只怠惰的虫子!

既然要“捉虫”,就要啄开树表,将喙深深地探入到树干里,啄出藏在最深处的那只虫,而不能只在树皮、枝丫、叶片等地方用功。

否则,就是事倍功半。纵使将外面的蚜虫都捉尽了,树心的硕虫不去,大树仍会朽坏,此前再多劳碌都会付之东流。

真切认识到这些错知错见的“虫子”对自己构成了怎样的伤害,我们才会真正有动力去改过,这才是下真功夫,真正地啄出虫子。

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用功停留在浅处,不要“到此一游”。

 从“心-道-德-事” 

看错知错见

从“心-道-德-事”四个层面逐一分析,可以说,知见主宰着我们的人生。

进一步细讲:

我们今天的人生现状,是由点点滴滴的“事”汇聚起来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这就是“事”的层面。

“事”是由“德”决定的,德的厚薄就决定了我们的事的厚薄。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取决于他拥有怎样的德。意识、语言、身行,这就是“德”的层面。

而德又取决于我们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这就是“道”的层面。

而“道”又受制于我们的知见——正知正见、错知错见、偏知偏见、邪知邪见……这些知见,才是真正在“心”的层面。

我们必须搞清楚“心-道-德-事”的逻辑,把这个橘子瓣掰开,找到那个错知错见的虫子,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下面举一个错知错见的例子,一一对应“心-道-德-事”进行分析。

错知错见:我挣钱多,就该说话算数。

这个错知错见一直深藏在内心中(心的层面),相当稳定,十分顽固。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乃至于整个一生,我们都会如此认为。

心中有了这个错知错见,就会左右自己在不同的场景中生出不同的起心动念。比如,“家是我养活的”“我有能力,而且有智慧”“没钱的人就应该听我指挥”。(这些起心动念是在道的层面)

这些起心动念又会在不同的场景中左右自己产生不一样的言谈举止。

例如,我们花费足够高的课酬给孩子请了一位辅导老师,但因为有这个错知错见,以致于在言谈举止中都会显露出对老师的不恭敬(不恭敬是在德的层面),面对家长这样的品德,辅导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老师对待孩子会心不在焉,辅导成了“例行汇报”,老师辅导孩子的原因只是为了高课酬。(不用心是事的层面)

老师不用心,孩子苦不堪言。我们付出了金钱和时间,但孩子并没有得到悉心的辅导,该纠正的错误没有纠正,重要的解题方法也没有学到。这样的结果,不如人意。

但是,这个果是如何造成的呢?就是因为我们对老师不恭敬。

为何我们会对老师不恭敬呢?就是是因为固有的错知错见,认为自己有能力、能挣到钱,有钱就应该说了算数。

所以,错知错见左右自己产生不好的起心动念,不好的起心动念导致自己产生恶劣的言谈举止,最后相应的不好的结果就落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从“事-德-道-心”

再看错知错见

接下来,让我们反过来,按照“事-德-道-心”进行分析。

从现象上说起:老师对待孩子心不在焉,辅导成了“例行汇报”,我们花了高薪,没有取得好结果。

这样一个结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就要层层剥笋,找出其中的原因来!

我们要问自己,辅导老师为什么会对我们的孩子不用心呢?辅导老师漫不经心的表现是“事”的层面)

原来是因为我们对待辅导老师不够恭敬!(不恭敬是“德”的层面)

我们为什么会对辅导老师不恭敬呢?背后的起心动念是什么? 原来,我们认为自己花高薪雇佣了辅导老师,我们就可以对人呼来喝去、颐指气使。(起心动念是“道”的层面)

我们之所以颐指气使,是因为心中牢固的观念“有钱就有话语权”(这是在“心”的层面),这个错知错见一直深藏在内心中,相当稳定,十分顽固。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乃至于整个一生,我们都会如此认为。

所以,不好的结果来自恶劣的言行举止,恶劣的言行举止又来自不好的起心动念,不好的起心动念则产生于错知错见。

去掉心上的错知错见,才能杜绝事上的恶劣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