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 | 渐行渐远的渔家风情

 家在黄岛 2020-09-22

黄  家

岛  在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顾家岛是西海岸新区的一个著名渔村,坐落在唐岛湾南岸西侧,是扼守唐岛湾的重要门户。

  初识顾家岛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我在老黄岛的商业局工作,我有一位同事老家就是顾家岛,平时他经常讲起一些家乡的渔家风情,对此我抱有很大的好奇心。

  一个秋季的周末,在同事的热情邀请下,我们同事一行三人骑着自行车从老黄岛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难骑行,到达了同事的老家顾家岛村。

  当时的顾家岛村,整个村子都是成排成行的石头红瓦房,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都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院内的平房上大多晾晒着干鱼和虾米,秋风吹来,挂在架子上的干鱼在空中摇曳,恰似微风吹动的风铃;村子里星罗棋布着用海带叶建成的尖尖屋顶的海草屋,充满着沧桑的年代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大海鲜咸气息,我第一次进入真正的渔村,对眼前的渔家风情倍感新鲜和好奇!

  同事家是一个传统的渔家,祖祖辈辈都在海上捕捞,他的父亲有自己的渔船,只要天好每天都要到灵山岛附近捕鱼。我们出发之前,同事显然给家里下达了通知,那天同事的父亲没有出海,专门在家等候,估计前一天的鱼获也没有出售,全都留在家里招待我们。

  我们进门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了,同事的母亲和姐姐在厨房忙活。我们一行三人加上同事的父亲,还有同事的两个发小,一共六人坐在炕上。没过多大功夫,大盆的各种海鲜端上了炕。首先端上来的是一铝盆蟹爪完整、红彤彤的大螃蟹,接着又端上来一盆盐水煮的张牙舞爪的新鲜八代,后面陆陆续续又端上来热气腾腾的虾虎、蛎虾、墨鱼、鳗鳞鱼、黑头鱼等,同时还上来了我第一次见过的凉拌海草和凉拌鲜海蜇。

  同事的父亲人很朴实,也很健谈,酒量也大。海鲜端上炕后,同事的父亲给每个人倒满了七钱的酒杯,按照当地风俗,同事的父亲先领了三个酒,一口一杯,接下来同事又敬了两个,五杯酒过后,我就有点晕乎,这时同事的父亲提议放慢节奏,多吃一点海鲜。

  说实在的,在这之前我没有吃过几次螃蟹。在同事父亲的催促下我剥开了一只大螃蟹,只见剥开的螃蟹蟹黄充满蟹壳,雪白的螃蟹肉仿佛把蟹壳顶的凹凸不平,紧实的螃蟹肉吃在嘴里激活了全部味蕾,鲜味浓郁而回味无穷;煮得恰到火候的新鲜八带蛸,脆爽而鲜美;个头适中的盐水煮墨鱼,白里透红,看着就食欲大增;最神奇的是凉拌海草,本是普通的海中藻类植物,经过恰到好处的开水浸烫,再辅以食盐、味精、醋、香油、大蒜、香菜调和,口感鲜嫩,味美无比。

  我们边吃边听同事父亲讲述出海打鱼的经历。他们村多数是小渔船,出海打鱼的距离较近,多数在一个小时的航程,基本是夜里二三点出海,下午三四点返回村里的码头,出售当天的鱼获。尽管海上作业凶险,冬季寒冷,夏天暴晒,但在同事父亲的嘴里仿佛是讲述别人的事情,满是引人入胜的段子和故事,没有丝毫的艰辛和抱怨。人是很能适应环境的,成年累月在海上作业,对大海和捕鱼有了感情,一切的辛苦都觉得是理所当然。

  同事的父亲还讲起了顾家岛村陈姑庙的传说。相传陈姑生于琅琊台一户富裕人家,爱上了来自灵山卫的长工小伙,便私定终身。父母反对,赶走了小伙,并将陈姑许配给一户有钱人家。陈姑坚决不从,逃到灵山卫小伙家,得知小伙已服兵役,家中只有老母,陈姑便住下与婆婆相依为命。年复一年小伙杳无音信,陈姑绝望之际投海自尽。当地居民敬仰陈姑,建起庙宇,奉为海神,祭祀不断。每逢开海之日或阴历初一、十五,村民都要进庙祭祀,祈求平安。

  同事的父亲真是豪爽热情,我们从中午十二点开始,一直喝到晚上,每个人都喝得东倒西歪。到晚上七点后,确实喝不动了,同事的父亲提议到院子里的平房上吹吹风、喝茶水。

  来到平房上,整个村庄一片漆黑,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显得格外明亮,不停闪烁,坐在平房上感觉离天特别近,星星仿佛伸手可及。

  也不知道聊到了多晚,我们同事三个人才回到屋内,挤在一间不大的房间熟睡过去。醒来时已是第二天上午八点多,起床后听同事的母亲说,同事的父亲夜里三点已经出海打鱼去了,我们对同事父亲的勤劳肃然起敬。因为我们同事三人都请了周一半天假,吃了点早饭,告别了同事的母亲,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赶回老黄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顾家岛村在专家的指导下,在唐岛湾实施网箱养鱼,成功解决了海水鱼自然越冬的技术难题,打破了北方不能大规模养殖海鱼的禁区,成为青岛市海水网箱养鱼基地。顾家岛村也从单一的出海捕鱼方式变成养殖和捕捞并重,拓宽了渔业生产之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西海岸新区加强了对唐岛湾南岸的综合治理,南岛片区的几个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在离顾家岛村东面三四公里的地方建设了南岛小镇,顾家岛村的旧房全部进行了拆除,2016年搬到南岛小镇居住。这次搬迁是顾家岛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由渔民变成了市民。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放下从事了一辈子的渔业生产,依靠着养老保险和轻松的看大门等工作享受着老年生活;四五十岁的部分壮年,难舍驾轻就熟的海上捕捞营生,仍然从事着捕捞行当;年轻一代完全脱离了渔民职业,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值得庆幸的是,在实行村庄搬迁时,为了尊重村民意愿,保留下了顾家岛村原有的渔业码头,使一部分仍然依靠捕捞为业的渔民,有了渔船停靠的场所。尽管码头离新住所较远,但渔民还是天天往返其间,乐此不疲。

  近几年,西海岸新区建设了规模宏大的海岸线蓝湾栈道,顾家岛是一处重要节点。我无数次行走在这条蓝湾栈道上,每次走到顾家岛码头都要驻足观望。码头的港池内停泊着一大片大小不一的渔船;蓝天白云下,一群群海鸥或在滩涂觅食,或在渔船间盘旋翱翔,叫声嘹亮;对面的星光岛近在咫尺,错落有致的建筑清晰可见,这真是一幅特色鲜明的渔家风情画卷。

  前几日,新的一季禁渔期结束,又到了渔民欢乐的季节。我突然有种想到顾家岛码头写作采风的感觉,于是在开海的第三天上午,我开车来到了顾家岛码头。只见码头上人员稀少,趁着生意冷清的时候,跟一位卖海鲜的中年妇女攀谈起来,这位中年妇女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按年龄我应该叫她小妹,她告诉我当天风大渔民都没有出海,从她那里了解了不少顾家岛村的历史,也了解了在这个码头停靠的渔船多数是本村渔民的小渔船,大一点的渔船都停靠到附近的积米崖码头了。

  这位小妹很开朗,也很健谈,她主动让我加了她的微信,约好等渔船出海时她微信通知我,让我来感受一下渔船归来货满舱的气氛。

  第二天一早这位小妹给我发来微信,她说当天渔船全部出海,到下午二三点钟就会返回顾家岛码头。中午我早早吃饭,下午不到一点我就赶到了顾家岛码头等待。这座码头不足百米,略显陈旧,码头的两侧分布着两排海鲜摊位,摊位业主家里基本都养着渔船,丈夫打鱼,妻子售卖,分工协作。

  下午一点刚过,就有渔船从深海返回,渔船确实不大,一个人操作。渔船开到码头下面的浅滩中,用机动三轮车把渔船上的鱼获运上码头,这些鱼获包括了螃蟹、墨鱼、八带、蛎虾及各种鱼类,每个摊主都有多个帮手,她们用极快的速度挑拣分类,摆上摊位。到下午三点左右达到了渔船返回的高峰期,码头上也聚集了众多购买海鲜的顾客和商贩,三轮车的汽笛声、摊主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混杂在一起,嘈杂喧闹,熙熙攘攘。身在热闹的人流中,我使出浑身解数抓拍每一个精彩瞬间。

  不一会功夫,数量众多的海鲜售卖的所剩无几,摊主们也会有意留出一部分拿回家,犒劳一下家人,享受来自大海的馈赠。

  热闹散去,我怅然若失。我在想祖祖辈辈延续了几百年的顾家岛渔家风情,随着这一代捕捞人的老去,也许将成为历史。渔民搬进新居,日子一天天变好,生活上了一个台阶,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流传久远的顾家岛渔家风情渐行渐远,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图文/薛立全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供职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也爱好旅游、摄影、徒步,崇尚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诵读/宋岩

简介:家在黄岛·上泉朗诵社成员。以声音演驿美好,借您一盏茶的时间,还您超值的精彩。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责编:王礼明

排版:静   秋

校稿:王礼明

音频:宋   岩

复审:姜蕴青

发布:姜蕴青

 

“家在黄岛”主编

有声读物 | 蝉之趣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