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用兵妙到毫巅的“围而不打”。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进入到第三阶段最后的收官之战,在“陈官庄战役”中,集中优势兵力的解放军组织了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共26万人的强大兵力,让杜聿明30万人马成了瓮中之鳖。粮食、弹药,全靠蒋介石空投补给,想撑也撑不了多久了。解放军即将发动总攻。 在这个时候,毛泽东突然喊停。其他人在第一时间有些不解:这是为什么?这可能让杜聿明钻个空子逃跑,也会影响平津战场的兵力啊? 他们哪里知道,毛泽东的围而不打,是站着全盘角度,其着力点正是在平津。如果快速解决杜聿明集团,平津的傅作义势必率主力放弃平津而南下,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局将变得不可预测。 后正如毛泽东所料,傅作义一看淮海久战不下,改变了放弃平津的打算,后被从东北南下的四野团团围在了北平。这次的围而不打,给平津战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又一次命华北野战军对张家口围而不打。诱使傅作义派出了自己的嫡系王牌三十五军增援张家口。郭景云率三十五军到达张家口后,毛泽东命华野杨罗耿兵团火速北上,东野先遣兵团即刻南下,切断了三十五军的退路,将郭景云全歼于张家口与北平之间的新保安,彻底断了傅作义意图南下的想法。 北平终于和平解放。使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免于战火,善莫大焉。 《孙子兵法》有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才是用武力击败敌军,而最下下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战争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和平,只有战争才可以消除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若能通过“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就达到战争的目的,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深度挖掘历史,一起传播正能量。欢迎关注@逸峰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