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

 昵称32901809 2020-09-22
全形拓的出现(一)

(一)单张拓片表现器物整体面貌
        以单张拓片表现器物整体面貌的形式,主要源自宋代的古器物图谱。目前可见的古器物图谱以宋初聂崇义的《三礼图》为最早。该书序有“博采三礼图,凡得六本”,可知图绘古物的方式古已有之。宋代之前,三代铜器多名存实亡,以聂崇义为代表的经学家往往不见形制,而依经绘图、臆断猜测。直到仁宗时期的刘敞,才直接面对器物摹绘图文。吕大临的《考古图》与徽宗时期的《宣和博古图》创造了图谱编篡体冽的典范。宋代的古器物图谱,无疑为全形拓的出现提供了图像上的参考。
        刘敞(1019—1068),字原父,号公是,临江新喻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在任职陕西的一年时间里,刘敞购买了几十件青铜器,并挑选出其中的11件,命刻 工模刻入石,名为《先秦考古记》,其中记载:

        先秦古器,十有一物,制作精巧,有款识,皆科斗书,为古学者莫能尽通,以他书参之,乃十得五六……使工模其文,刻于石,又并图其像以俟好古博雅君子焉。终此意者,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乃为能尽之。

将铜器款识模刻入石的方法在11世纪初就已存在。咸平三年(1000),有州民及县令分别获得一方甗呈现皇上,皇上下诏有昭文馆中正考释、刻书,并由僧湛涂立石而成《周秦古器铭碑》一卷。与《周秦古器铭碑》不同,南宋初年的翟耆年把刘敞刊刻所藏器物的书名命为《先秦考古器图碑》。显然翟耆年是强调其中的“图”,与“铭”相比,“图”又包含了器形,因此刘敞很有可能将器形与款识一齐入石。
        由于器物与款识一并模刻入石,使传拓具备了可能。一个三维立体的器物被刻在了平面的石头上,再传拓石刻器形,只需要平面化的处理,与拓款识一样,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现存的武梁祠宋拓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传拓图像的状况。乾隆初年刊行的《金石经眼录》收录了《焦山鼎》,该图像的器身为黑色、款识为白色。整个器形缺乏立体感,应该也是先把器形模刻入石,继而传拓。六舟经常使用这种翻刻传拓全形的方式,如前述提及的《焦山周鼎款识》。制作全形拓有多种方式,其中翻刻传拓全形可能在北宋就已出现。虽然与直接椎拓立体器物的方式有本质的区别,但这种方式已具备了传拓全形的观念,也常常被后来的传拓者所使用。——摘自赵阳《马起凤与早期全形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