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品药和下品药,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73 2020-09-23
中药治病,说到底,就是在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出现的偏性,也就是以偏纠偏这又带来一个问题,这个偏,到底是偏多少呀?

比如寒凉药,都是朝寒凉这个大方向偏的;但是寒药,比凉药就要更寒。拿气温来打比方,假如凉药的温度是10度,那寒药可能就只有2-3度,甚至到零下几度了。温热药也一样,假如温药是20度,那热药可能就到35度的了。既然偏性大小不一样,那药的用法,也就有区别了。总体来说,药的偏性大小,需要和疾病偏性大小相匹配。一个有大热的人,就需要用大寒药去治;如果只是小热的话,就需要用小寒药,或者说凉药去治了。举个例子。

有一个中成药,叫附子理中丸。这是治疗脾胃虚寒的一个大热药。热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70岁的老爷子,大便不成型,20多年了。不敢喝凉水,喝完就拉肚子。一看舌头,胖大有齿痕,舌苔又白又腻,典型的脾阳虚湿盛。给他用了附子理中丸,一天吃2次,每次1丸。结果吃完3天,大便就有点成形的意思了;吃完5天,大便不但成形,都有点发干了。同时,开始口干舌燥,再看舌头,颜色有点发红,舌苔有点黄,要出热象了。就说明,附子理中这种热的偏性,吃三五天的时间,和这老爷子二十年的脾胃虚寒,大小就比较匹配。超过这个量,药就过了。

再换个人。还有一个三十多岁小伙子,写代码的,也是大便不成形。照他的意思,从有记忆以来,大便好像就没成形过。同时,他的肚脐下面有一个点,很深的位置,总觉得隐隐有点冷,有点疼。这是脾肾阳虚的表现,用附子理中丸也比较合适。也是让他每天吃2次,每次1丸。结果呢?没有任何反应。这时候,医生就需要考虑了。如果判断没问题的话,这就说明,药的偏性还不够大,不足以纠正体内阳虚的偏。所以就给他再加量,每次吃2丸;还不行,再加。最后加到每天2次,每次4丸。大便才终于好点了,小肚子冷痛感觉,也轻了很多。

上面说的,是通过调节药量的大小,和疾病偏的程度相匹配。实际上,药本身的偏性,也很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比如刚刚讲的附子理中丸,里面就有两个重量级的大热药,附子和干姜。这两个热药能达到的热度,就远不是一些温性药,比如陈皮,巴戟天,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堆多少陈皮,也成不了干姜;放多少巴戟天,也变不成附子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偏性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呢?

我们知道,中医治病,最终的方向,就是要把人调到一个,阴平阳秘的状态,让阴阳可以平衡、协调。如果一个药,本身的性质特别偏,那吃的时候,可能量稍大一点,或者时间长一点,就很容易出问题,把人体的阴阳也给带偏了。相反,如果药的偏性比较小,那时间长一点,或者量多一点,就不至于出现严重的问题了。从这个角度看,偏性小一点的药,对人体会更友好一些。这个现象,在最古老的一本中药书,《神农本草经》里面,就有明确的说法。这本书,把当时常用的药,分成了上中下三品。上品药,多吃,长期吃,会让人神清气爽、延年益寿。中品药,用的时候,就需要斟酌了。一般是身体虚弱,要进补的时候,才会用,就不适合长期吃了。到下品药,就更得小心了。一般都是要攻邪,要和邪气打一仗的时候,才会用到。用多了,就很容易伤人。那这上中下三品,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呢?

依据可能不只一个,但偏性大小,一定是其中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上品药里,很少能见到那些大寒、大热,大辛、大苦的药。举几个例子,比如人参、山药、枸杞、菊花、麦冬、大枣,都是一些相当平和的药,经常会用来泡茶喝,甚至可以当菜吃。但是到了下品,就能看到一些特别偏的药,比如辛热的附子、苦寒的大黄、燥烈的半夏等等,以及像雄黄、水银这种明显有毒的药了。当然,历史的原因,这种按上中下品来划分药物的方法,今天已经很少用了。但这种从偏性大小,来认识药物的思路,对我们临床,还是挺有启发的。哪些药长期吃,对人会有帮助;哪些药达到效果,马上就得停。这里面就有上品、下品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