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除“可恨”处,难做“可怜人”

 红日东晴 2020-09-23

有些人因故因贫因病因弱,或被他人可怜。既可怜,自得爱心。然而,有些人却令他人所怜惜且又忿恨,为可怜人有可恨处之说。

有一贫者,得获他人怜助。然而,他却怨忿他人所赠不多,犯忌他人得钱不善,又谓多事对他不公,就是不从自身懒惰、不重节俭、不善经营等贫穷问题上找“穷根”。

有一弱者,谓之他人对自己不敬重。试想,他从来不敬重他人,甚至对于怜惜他、救助他的人都不尊不敬,何得敬重之说。已然成弱者,不想自强,还自重臭面,何得以长。

有一青年,婚姻不幸。人们在相助无果的时候,深究其原因,原来青年不思上进,恶习不改,对待恋人恶行恶言,无人愿同其相行,终致失离。

有一老者,晚年凄凉。其间,并非子女、好友不顾,而是老者对待亲近者欲求不满,且“鸡蛋里面挑骨头”,在他眼里,他人全是“过错”,无有“好人”,令亲远友离。

可怜人,理应得获他人怜惜和救助,是为美德。但是,可怜人如果不除可恨之处,就令他人心寒心痛,难得善结。

可恨处,有时是导致自身贫弱的根源。这些问题,在于人们的认知、行为、习惯出现了不良,甚至是积累了恶念恶行。如果不能痛改前非,根除可恨处,就很难成为被人同情和可怜的人。

积善有德,积恶有损。没有人会愿意纵容恶言恶行,甚至伤至己心。无论是谁,都必须改恶从善,才会真正有爱有德。

前期,有这样一消息,一老者乘坐公交车,见无空座,于是直接坐在了一女子的腿上,并满口脏话,无理指责女子不给他让座。试想,女子应让座给老者,可为美德。但是,如果女子不愿让座给老者,也属应该。老者举恶,是为流氓行经,为老不尊,实为不齿。如果都像该老者,则风气巨恶。

曾有一少年,父母早亡,且自己罹患重病。社会捐助,医生救治,得获新生。然而,他却没思上进,而是后来随行邪恶、偷窃财物、强奸妇女,最终锒铛入狱。人们倍感惋惜又觉可恨。如果这个少年获助之初就能感恩社会,好学上进,持之以恒,或后来可成为栋梁之才,然而,放纵恶行终毁了他自己,也伤了众多好人的心。

可恨之处,必当猛药去疴。这个功夫,必须自下狠心,断离原恶。人需自强,坚决不留可恨处。同时,必须心存美德,自修自正,完善和提升自我;心存善念,感恩和敬重怜惜他的所有人。当爱与怜同在,各方无恨无怨时,人间或至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