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愚书论】好的书法需要有好的状态,用笔状态的静、松、慢、韵

 艺术观止 2020-09-23

书法艺术是人精神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书法欣赏就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状态是书者书写直接而具体的展现,好的书法需要有好的状态,因为人的各种状态会如实的体现在书法作品中,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好的书法状态在于把握静、松、慢、韵四个要点:

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品味,是谢安舟楫的魏晋风度,是“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洒脱从容,可以沉淀浮躁,过滤浅薄,《大学》上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不静则很难体现出字的内在,或火气十足,或枯硬无韵,书法创作时,只有进入一种心静如水的状态,才能从容布局,灵思泉涌,作品才能如实深刻地表达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和心境感悟,成就高格的书法作品。

松是指书法创作时要轻松自在,精神放松,筋骨放松,肌肉放松,但又要松而有度,松而不懈。过于提劲,字就会显得紧,局促而不自然,虽然可能表面看起来规范,但却没有生命力,书法家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诸怀抱”,因此写书法时一定要放松,放下不高兴的事情和负担,体任自然并跟随自己的意识,调整缓慢均匀的气息,专注于字的神采和情感的释放,这样才有利于创作感的迸发和抒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越是提劲、紧张、刻意,反而越不利于状态的发挥和情感的表达。

慢是指书法创作时行笔状态要舒缓,这是由书法含蓄内敛的特征和线条复杂的属性决定的。慢是不虚滑急躁,张弛有度,这样才能表达出线条丰富的内涵,笔下有物,如果笔从纸面一滑而过,墨不入纸,线条必会枯燥无味,正是由于行笔速度慢,舒缓之中蕴含内力,笔和纸发生充分摩擦,线条才显得沉着、饱满、圆润,而高古、苍劲、老辣的线条特征更是非慢不能出。如果提起笔不假思索就信笔疾书,线条很难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还会给人以浮躁苍白、流滑乏力、基本功欠扎实的印象。

林语堂曾说“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书法线条也要讲究韵律,用笔节奏要有韵律感,表现出轻重徐疾的丰富变化,书法作品才会有韵味有神采,有不尽的象外之意耐人寻味,东坡曰“以钟王之迹,萧散淡远,妙在笔画之外”。对韵律节奏的把握则有赖于技法的纯熟和修养的提升,只有从两方面不断勤力修悟才能培养出超然的情致,使艺术臻于高格,才能使灵动的韵律,鲜活的感悟不思而至,交会于心,产生任运成象而韵味无穷的书法作品,给人以美感和享受,陶冶和提升。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注:本文为根据大愚观点整理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