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十五的脸】邓小红:浮桥与乡愁(散文)

 新用户0707SREj 2020-09-23


 

【编者按】“毛十五的脸”是毛泽东文学院湖南省第十五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领导、老师、学员的脸谱综合展示,是集光影与文字的至怀盛宴。拟分三辑。第一辑为“毛院团队”,第二辑为“授课教师”,第三辑为“毛十五学员”。
学友须提供毛院期间的照片3张(脸谱照1张+生活照2张)、2000字左右的文学作品(诗歌70行内。最好是个人代表作,或毛院学习期间创作的作品)和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作品标准须遵循“思想性、艺术性、友情性、可读性”,所提供的资料不要与同学册资料重复。
“毛十五学员”每人一贴,每贴开设赞赏功能,赞赏费用用于“毛十五的脸”的纸质印刷。刺客承诺:不贪用一分钱,并给所有来稿的学友专题撰诗一首。同时欢迎老师们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

 

 

毛十五的脸·目录
……………………………………
刺客工作室出品

 



毛十五的脸·目录
(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辑  毛院团队

 

01. 游和平
02. 谢宗玉
03. 刘哲
04. 纪红建
05. 陈嵘

 

第二辑  授课教师(按课时先后顺序)

 

01. 梁瑞卿:经典的力量
02. 施站军:“我”与世界之有无
03. 李国平:诺贝尔文学奖和当代中国文学评价问题
04. 汪政:价值·知识·话语
05. 阎真:文学价值观与小说语言艺术
06. 郭艳:当下文学创作的新质与流变
07. 唐浩明:历史小说创作谈
08. 李建军:我们向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学习什么
09. 王跃文:小说创作与阅读心得
10. 龚旭东:艺术的诸境界
11. 何立伟:作家的能力
12. 何顿:文学与文学有关和无关的事情

 

第三辑:毛十五学员(暂按来稿先后顺序)

 

01. 邓小红:浮桥与乡愁(散文)
02. 虚位以待……

 

 

毛十五的脸·邓小红
……………………………………
刺客工作室出品

 


 

    邓小红   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五期中青年作家研讨会班学员。毕业于中华女子学院,当过记者,做过编辑,办过杂志,现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600余篇,散文集《月牙秋千》2015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

 

 

毛十五的脸·邓小红作品
………………………………………………
刺客工作室出品

 


 

浮桥与乡愁

 

很喜欢一句诗:在月光下,怀揣着乡愁赶路。乡愁,一种召之即来挥之不去的情愫,打开的时候酸酸甜甜地溢满心田,夜深人静的时候,该将它安放在何处呢?如果让我甄选一个物件来盛放我的乡愁,思索再三,我只能在掌心写下两个字:浮桥。
第一次遇见浮桥,是35年前的一个傍晚。那天我们家刚从乡下搬迁至平江县城,爸爸顾不上旅途劳顿,带着我们去小码头看浮桥。仰卧在江面上、简陋古朴至极的浮桥,于暮霭缭绕、烟波蒸腾中,时而显得亲切温暖,时而宁静大气,时而悲壮深邃。这些美,急切切叩着我的心扉,直逼我童年的外婆桥,直到外婆桥逐渐隐遁,浮桥下的浪花便隔三岔五撞击我梦的渡口。
有浮桥情结的平江人不惟是我。
一个离开平江30多年的同学的个性签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是平江县“浮桥人民”!后面还加了个自豪略带傲慢的动画表情。背景就是那座把游子的心灵牵引回家的浮桥。
在天南地北的平江同学群海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我们浮桥人民”,“嫡亲的浮桥、表亲的大桥”。“嫡亲”两个字,让浮桥如一位慈祥敦厚的长辈,尽管年龄随着岁月老去,但却越来越散发着诱人的沉香。
有人甚至篡改了余光中的诗句:现在,乡愁是那一座浅浅的浮桥,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还有人在群里相约:回浮桥对歌吧,唱“姐在房中织绫罗”,唱“送君送到浮桥旁”。
更有人以浮桥做诱饵招揽外乡人:朋友,秦淮河泛舟没什么,来走走我们家的浮桥,你才知道什么是踏上彩虹的滋味……
不约而同,浮桥上栖息了太多平江游子的思绪与乡愁。

 


 

  尽管浮桥最初修建的确切年份无从考证,但平江历史悠久,春秋时即属楚附庸罗子国。汨罗江自东向西贯穿全境,有汨罗江就有护城河,有护城河就有浮桥。浮桥建在船上,正常情况下,水涨船高桥也高,春天及端午时节发大水则是例外,水漫金山的大水不仅吞没两岸的树和低矮的房屋,也会将浮桥冲断、卷走。“九月布桥三月收”,平江人大多对修桥铺路不打推辞,有个姓邓的平江人就因热衷于修桥而被载入邓氏族谱。浮桥在不断的修缮中,渡人无数。谁家的祖辈没有被浮桥渡过?谁家蹒跚学步的小孩没有坐过父亲挑着的箩筐过浮桥——最美是箩筐悬于浮桥两侧的半空时,探出头来与浮桥“惊鸿一瞥”?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无论谁走在浮桥上,看起来都美美的,桥下流水,桥上人家,伴随着鲁肃山的晨钟、界山庙的暮鼓、江心岛的落叶,远看近看都是一副温馨的图画。
浮桥从不拒绝凡人的乡愁。那么,屈子、杜子呢?他们的足迹遍布汨罗江两岸,他们的乡愁是大乡愁,或忧国忧民,或以身殉国,木质的浮桥远远承载不起。但我总是一厢情愿地想,屈子、杜子都曾靠着浮桥的桥头歇息过,他们都那么累,上下求索,为底层疾苦涕泪长流,哀民生之多艰。学者王家新这样书写过杜子:“人民,就是那些从来不会写诗,但却一直在杜甫的诗中吞声哭的人。” 他们的歌喉泣血,唯有沧浪之水可以抚慰他们高贵的灵魂。
还有那个外号“湖南骡子”的平江人艾穆,他的乡愁是硬骨头型乡愁。他在汨罗江边长大、明代官至四川巡抚,因为在“江陵夺情”的大风波中,上疏力主当国的张居正应当要回家给死去的父亲守制,遭八十廷杖,远戍凉州。浮桥以柔克刚,召唤游子最后的回归——艾穆的墓就在汨罗江边,墓旁大路上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碑石。
浮桥外表纤弱,骨子缝里坚韧,承载过“三月扑城”,奏响了平江起义的前奏曲,电影《怒潮》再现了这一场景。在怒吼着从浮桥冲向县城的农军里,产生了几十位开国将军。将军们戎马倥偬,铁骨铮铮,但对故土,始终充满柔情,就像张震将军在《平江县志》的序言中所写:“少小离家追求革命真理,随军转战四方。虽久居外埠,但对故乡的关怀思念之情,年深愈殷。”浮桥,同样系着他们的乡愁。
浮桥还弥漫着新女性的乡愁和书香。当年,平江女儿李樵松一袭月白衣衫、阴丹士林蓝长裙从浮桥走过,把《女儿经》抛在身后,远渡东洋求学。回国后,她与丈夫凌容众变卖田产祖业,创办了启明女校,四千多女孩子从深闺中走出来,读书,做操,唱《启明校歌》,她们后来大多成为中国早期的革命者、各条战线的女干部和平江现代基础教育的生力军。
我见过被浮桥托起的最沉重的乡愁。去年五月的一个夜晚, 两名九零后消防战士在救援一名跳江的平江女子时,被江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浮桥托着他们年轻的躯体在颤栗……
浮桥,你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与历史,你穿越岁月的长河,将剪不断的乡愁植于游子的心田。浮桥,故乡在,你就在!

 

 

刺客·物是非诗
………………………………………………
刺客工作室出品

 


 

浮桥,或怀揣乡愁赶路的女子
——兼致邓小红

 

这两个字,一直写在
这个女子的掌心。像35年来的爱情
我们的身体,总是在不断温热
不停摇晃

 

而故乡在那头,静穆得如同一个仪式
与屈子纵身的江流对峙。河面平静时
怀揣乡愁赶路的女子
与一叶扁舟,映照季节做出的改变

 

——河流只带走了时间。出走的事物
还是会回来的。一切浮移的,流动的
只是表面。在内部,我们紧密相连
从来没有离开

 

比如:阳光依旧从东南方向照射过来
给我温暖,浮桥依旧颤颤悠悠
被众多的内心拆解。轻度的沉醉
怎么也停不下来

 

策划:刺 客
版式:桐 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