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辟蹊径,算法应用让ED显示品质再上层楼

 LED屏显世界 2020-09-23

7月20日,雷曼光电发布了两款基于Micro LED像素引擎显示技术量产级的P0.79和P0.63 Micro LED超高清显示屏,同时该司研究中心高级总监屠孟龙表示:像素引擎技术可以使像素间距缩小一半,分辨率理论上可以提高四倍。

雷曼光电推出的像素引擎技术其实是一种通过LED芯片硬件排布与软件算法的有机结合方式,其表现方式为在传统的RGB排列中,增加一颗绿光LED芯片,变为RGBG排列,然后通过像素引擎算法,在幅增小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显示屏的分辨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小间距LED一致性问题。



无独有偶,原海讯高科创始人田国辉先生也曾将算法引入到COB LED显示模组之中,只是一直未能竞功,诚可见引入算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关于产品一致性,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内的痛点问题,时至今日都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是因为LED显示屏是由无数个红、绿、蓝LED芯片组成的像素拼成的,每种颜色的LED芯片发光波长各不一致,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色度不均”“窜光”等现象,而在过去,行业内企业大多是通过混灯、分光分色的方式来解决产品一致性问题的,但是这种方式终归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而近年来,随着LED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内推出了逐点校正的方法来解决产品一致性问题,即通过对LED显示屏上的每个像素(或每一个基色子像素)区域的亮度(和色度)数据进行采集,给出每个基色子像素的校正系数或每个像素的校正系数矩阵,将其反馈给显示屏的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应用校正系数,实现对每个像素(或每一个基色子像素)的差异性驱动,让LED显示屏的画面更加纯净细腻,色彩得到真实还原。



因此,不管是在出厂前,还是出厂后,逐点校正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以非常小的成本提升LED显示屏的均匀度;如果应用于出厂前,那么逐点校正就是一种品质提升手段,代表着竞争力的提升和利润空间的拓展;应用于出厂后,那么逐点校正就可以延长LED显示屏的“悦眼寿命”,为用户创造出更多商业价值,减少资源浪费,从以上特点来看,逐点校正相较于混灯、分光分色的方式有了质的跨越,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产品一致性问题。

由于逐点校正优势明显,一段时间以来,逐点校正成了行业内的“金字招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然而这种“美事”,却随着COB模组的广泛应用而受到了影响,因为COB模组属于集成封装,单位面积内由成千上万颗LED芯片组成,如果逐一采用逐点校正的方式进行一致性调节,那么势必耗时费力,有鉴于此,近些年来,行业内一直在寻找着一条“平衡”两者关系的发展道路。

现如今,引入软件算法与硬件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可能重塑整个行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产品一致性的问题,例如,三星就基于“人眼对绿色波长最敏感,绿色对明暗影响最大”的人类视觉特性,在原来RGB排列的基础上增加一列绿色芯片,改为RGBG排列,通过该排列,以及子像素渲染算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AMOLED显示屏的分辨率,并取得了AMOLED显示领域长足发展的“话语权”。



再者,算法概念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基于程序控制的一种方法,曾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及驱动芯片控制领域,由于具有高效性、可控性以及稳定性的特点,在各行各业,均有涉及,例如,在近些年来,相继兴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皆依赖于算法,人们通过算法这一方式,赋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更多可能,而在LED显示行业里面,算法最早是被用于虚拟像素LED显示屏里面,是利用软件算法控制发光管,并使发光管参与到多个相邻像素的成像。

目前我们LED显示屏行业已经迈进了小间距领域以及更为高端的微间距领域,产品也逐渐“智能”,原有的灯珠数量不再是几万颗几十万颗,而是成百上千万颗甚至上亿颗,此时依靠原有的逐点校正、芯片驱动等方式来把控产品均匀性以及一致性已经力有不逮了,因此,引入算法概念在LED显示行业内算是一个全新的创举,也是LED显示屏迈向真正智能化的第一步。



当前我们虽然已将算法引入到了行业内,但是算法在我们行业内仍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未曾攻克的地方,还需要行业内企业共同验证这项技术是否真的有利于提升显示屏品质。如果行业就此达成共识,也许未来更多基于算法应用的LED显示技术将涌现出来,LED显示屏将迈向更高清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