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再读杭州史

 晓枫婉月 2020-09-23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再读杭州史

引言:康熙六下江南御碑题字,赵构定都临安大倡书法,苏轼西湖筑堤留下多少千古绝句......一位大清圣帝,一个南宋开国之君,一名北宋大文豪,在三个不同的时代里,他们都执着于“书道”,且闻达于天下。在他们的字里行间,都与杭州、与西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写着一段段杭州往事......

【壹】

清:康熙和他的江南——灵隐西湖

清朝康熙帝在位六十年,计有六次南巡活动,分别是1684年、1689年、1699年、1702年、1705年和1707年,六下江南共计520天。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清《康熙南巡图·第九卷》 渡钱塘江(图片来源网络)

之于江南山水,康熙对杭州的偏爱,是其他地方不可比的。六下江南中,康熙有五次都曾游览了西湖,更为西湖十景“御笔题名”,如今矗立在西湖边的十景石碑上,均是其题字的拓本所刻。也正是因康熙帝的喜爱,西湖景观获得了再度振兴与修缮。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康熙题字御碑与玺印(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西湖,灵隐寺上至今还挂着康熙帝的墨宝——雲林禅寺,这便是灵隐寺别称的来由。相传,这是康熙笔误所致。1689年,他初到灵隐,住持恳请其题写匾额,不料将繁体字“靈”字的“雨”字头写得过大,下面难以写就,其宠臣高士奇伪装磨墨,写“雲 (云)林”于掌心以示,为圣驾解围,雲林禅寺由此留名。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灵隐寺至今仍悬挂着的康熙御匾(图片来源网络)

【贰】

南宋:赵构和他的都城——临安府

1138年,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府(杭州古称),南宋王朝统治正式启幕。择址杭州,一是因“东南第一州”的富庶,可以帮助新政权的巩固,二是因杭州拥有众多山河屏障,利于战略防守,第三则是因为杭州的美,西湖十景便是形成于南宋时期。

赵构在历史中被贴上了诸多“苟安、享乐、昏庸”的标签,但不可否认的是,是他将一个濒临毁灭的王朝,将势如破竹的金兵挡在了长江以北,宋朝才得以又延续了153年,更成为中国历史上和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与国家之一。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赵构像(图片来源网络)

若生在现代,赵构一定是个文化人,在他传世的十五首《渔父词》中,“赢得闲中万古名”、“有意沙鸥伴我眠”、“但愿樽中酒不空”等名句,无一不表现了他对江湖诗酒生活、隐退天涯山水的向往与迷恋,从这里也或多或少能读出他定都杭州的些许“私心”。

赵构自少时便醉心于书道,在位期间整理收集因战乱而散失的占代法帖名画,提倡大众研习书法,彼时的杭州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其个人的书法造诣,可谓称大家,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赵构《赐岳飞批剳卷》(其二),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网络)

【叁】

北宋:苏轼和他的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东坡一生曾两次到杭州出任地方官,第一次是在1071年至1074年,任通判(知州的助理官)。 第二次是在1089年至1091年,任太守。 在两年的任期中,苏东坡的“民生工程”修治六井,建立了一家杭州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清除杭州城的运河淤泥,还有治理西湖和修筑长堤。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苏轼像(图片来源网络)

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就已占了百分之二三十。十五年以后,当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重游西湖的时候,发现西湖淤塞荒芜的面积已占了一半。于是他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短短两年时间,西湖完成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头换面”。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西湖苏堤(图片来源网络)

苏轼对杭州的情有独钟,从不吝啬地表现在他的字里行间。据学者研究统计,现存的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咏杭州西湖的诗词,有453首之多。林语堂对苏东坡有很深的研究,对苏东坡的西湖诗词,有一段绝妙的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苏轼《黄州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网络)

后人皆知苏东坡在诗词歌赋的超高成就,却不知他的书法造诣亦是名满天下,与他齐名并同位列“宋书法四家”的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北宋)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他的《黄州寒食帖》,更被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其他代表作如《治平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后人均赞誉极高。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苏轼《洞庭春色赋》,吉林省博物馆藏(图片来源网络)

苏轼极擅长写行书,他的字聚之成铁,放之如云,笔墨浑厚大气洒脱,这与他一贯“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密布可分。他也一再强调学书法要“知其本末”,要造乎自然,知自然之理;所以其书法呈现出妩媚婀娜的风姿和雄健豪放的气派,正若他眼中的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

【肆】

2017年:融创的宜和园——笔笔皆是杭州魂

在宜和园这个名字诞生之初,融创就在思考,哪一种字体,能与杭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相“宜和”?所幸在翻阅了大量关于杭州的古时书法文献资料后,最终锁定在了康熙、赵构和苏轼三人之中。

虽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者颐和园,是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后对西湖的“移植”之作,亦是宜和园的根脉起源,然杭州之于康乾二帝,只能算作六下江南中的匆匆一站,他们与杭州的宜和程度,聊复尔尔。再说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对城市影响可谓深远,但他留给世人的更多的是“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印象...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颐和园仿苏堤而建的西堤(图片来源网络)

幸运的是,杭州还有苏轼。

有人说,如果当年来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就不会有今日的西湖。若没有他当年的疏浚,就不会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句,或许也不会有南宋的定都和西湖十景,更无须提康熙的题字御碑...其影响之久远,风骨之长存这也正是融创?宜和园选苏轼字体,创作LOGO的原因。

巧合的是,在苏轼传世的书法墨宝之中,出现了 “冝(今同宜)、和、園”三字;分别在《王晋卿帖》中的“固冝獨怪”(书于1086年),《金刚经》中的“祗樹給孤獨園”(书于1100年),在《前赤壁赋》中的“倚歌而和之”(书于1082年)。取东坡之字,执杭州之魂,最终方成“宜和园”之logo。

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从康熙、赵构、苏轼的字里行间 再读杭州史

宜和园,这三个字,

不仅承载了融创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还有那颗赤诚的敬畏之心。

正如苏轼一般,融创对杭州的爱,

是深入骨子里的。


2017年04月21日 - 晓枫婉月 - 晓枫婉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