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真正成熟的人,都不会微信回复“嗯”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在聊天时回复“嗯”这样的行为是否礼貌这个问题上,一部分的网友坚持这是个人用语习惯,每个人都拥有言语自由,是有一些人玻璃心,过度解读了“嗯”。
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聊天时回复“嗯”是缺乏礼貌的表现,认为这样做的人不懂得遵守基本的网络社交规范。
也有一部分人对于这个问题不置可否,认为应该分情况讨论,在和老板、客户聊天的时候不可以使用“嗯”,在私人社交中是可以使用“嗯”。

实际上,无论是和谁聊天,都不要使用“嗯“。
曾经电子邮件是被广泛使用的一个软件,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发送电子邮件的内容和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差异,得出了电子邮件效应
这个效应指的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内容了解到的发信人的性格、态度和发信人实际的性格、态度是不一致的现象。
我们在面对面聊天的时候,一般会看着对方的表情来说话,并且通过对方的肢体语言判断对方的意图和心情。
但是在网络聊天的过程中,我们隔着的是冰冷的屏幕,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对方的表情来判断对方的心情,我们唯一能够用于判断的就是聊天的文字,根据聊天的文字来想象对方的心情。

共情能力高、关注细节的人都是不会回复“嗯”这样的言语的,为什么呢?
不仅仅是我们只能通过言语判断对方的意图,对方也只能通过言语判断我们的心情。
一个回复“好的,嗯嗯”的人明白这样的话会把自己很乐意和对方聊天的情绪反馈给对方,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情绪感受是什么。
而一个回复“嗯”的人,是在给对方泼冷水,对方可能会觉得你不喜欢和他聊天,或者觉得你没有礼貌。总之,对方是不会从“嗯”中收获好的情绪反馈的。
在聊天的时候,最好使用“嗯嗯、好的、收到、明白了”这样的词语来反馈对方,这样的词语是比较中性的词语,不会让对方产生消极的感受。
除了要使用像这样的词语,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每一次都回复同样的词语。

比如说这一次回复“嗯嗯”,下一次就可以尝试回复“好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对方觉得你在敷衍他。
对于老板来说,他在网络聊天的时候需要把握好两个尺度,一个是不能够显得他卑微,所以不能用“呢、可以吗”这样的语气词;另一个是不能显得他霸道,所以又离不开语气词。
老板在员工和聊天的过程中,发送要求的时候可以加一些像“吧、哈”这样的语气词。
共情能力高的人懂得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在说话和聊天的时候就会非常注重自己的语言会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

微信不能问“在吗”

如果让人们在微信回复“嗯”,微信问别人“在吗”,这两种行为的讨厌程度做出选择,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为什么人们会这么讨厌问“在吗”的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另外一个问题已经告诉我们了:“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更想听哪一个”。

答案就是人们讨厌坏消息,人们除了厌恶损失,还会厌恶不确定,尤其是这个不确定的内容还不是好的内容。
当别人发送:“在吗”,然后就不再发送任何内容了,这样会让收到这个消息的人先是心脏咯噔一下,收信人不知道是自己哪里出现问题了,还是对方有什么麻烦事情要找上自己。
收信人的愤怒就会开始飙升,他甚至不想回复对方。

还有一类人和聊天之前问别人“在吗”一样让人不喜欢:经常在聊天的过程中回复“emmm……那个……就是……”
这样的文字会让收到消息的人很难受。因为这些文字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扭捏和不大方的。
前面都是站在收信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接下来站在发信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些发送”在吗“的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他们本身是比较腼腆内向的人,所以在找别人聊天或者帮忙的时候会很扭捏。
第二种可能是发信的人有一些小心机,如果直接把自己需要帮助的内容发送给收信人,他可能会当作没看见,而发送“在吗”,对方回复之后就不方便回绝自己的需求。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尤其是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需要以一段话的形式以及清晰的涉及时间、地点的内容礼貌地发送给对方。
切忌一问一答这样的沟通,这样的沟通是非常低效的,长此以往总是会因为这个沟通的问题遭遇到工作上的困难的。
微信上的用语是非常小的细节,但是它反映的却是我们是否具备较高的情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