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曹鼎先生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跟朋友去美食街吃饭,看到店里的招牌上赫然写着“蔬菜鱼”三个字,忽然就想起博学风趣的曹鼎老先生来。

    其实算起来我跟曹鼎先生也不过只有两面之缘,但他德才兼备的学者气度和幽默率真的老小孩儿形象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

    第一次见到曹鼎先生,是在一次征稿比赛的颁奖宴会上。那时我只知道他是德州学院中文系的一位教授,才高八斗,德高望重,并没想到自己竟然能有机会跟老先生同桌吃饭,而且还得到先生对我文章的点评。

    曹鼎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前辈。第一眼看见他,稀疏的头发,消瘦的脸庞,大大的眼镜,坐在那里,十足十的学者风范。开始大家拘谨得很,因为参赛者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写作爱好者,所以大家都不敢乱说话。还是曹鼎先生开口打破僵局,他拿起茶杯上的盖子,笑着冲大家举了举,“来来来,别闷着了,都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然后他指了指旁边一位男士,“来,你带个头,大家都做下自我介绍。”大家依次介绍自己,曹老先生就对他的文章做出点评,指出亮点,总结特点。没想到十多篇获奖文章,曹老先生竟完全能跟作者对上号。这让大家兴奋不已,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到我的时候,他说“小石的文章朴实无华,简单清新,就像南瓜小米粥,看似家常,却暖心养胃,大多数人都喜欢。”大家纷纷鼓掌,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心里的忐忑却少了很多。

    颁奖结束,大家纷纷跟曹老请教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他都一一解答,并根据个人情况给出建议,非常得平易近人,丝毫没有自命清高的“大学究”架子。

    工作人员通知宴会马上开始,大家依然围在曹老先生身边意犹未尽。曹老挥挥手,打断大家的讨论,“干啥吆喝啥,该吃饭了咱就说吃饭的事喽!”他的头往前一凑,压低嗓音,故弄玄虚地说,“我有四道拿手好菜,你们要不要学?”大家纷纷响应。

    曹老先生告诉我们,其实他的四道菜是某一天朋友的突然造访给逼出来的,自此作为他的看家菜,每每让大家吃的开心不已。老先生笑着看了看大家惊奇又急切的眼神,先是很不舍的样子,然后身体往椅背上一靠,下了决心似的娓娓道来:

    第一道,“点点光”。把花生米搁油里炸,捞出后盛在盘里,粒粒冒着油光。

    第二道,“青菜鱼”。把小青菜洗净后整根焯熟调味,码在鱼盘里,美其名曰“青菜鱼”。

    第三道,“黄金块”。把豆腐切成小方块,在油里炸至金黄捞出,然后调汁入味装盘即可。

    第四道,“层层鲜”。此菜特别之处是它的容器为一多层饭盒。搬过腌菜的大坛子,一层,放切好的萝卜丁,二层,放切好的黄瓜丁,三层,放切好的雪菜丁,四层,放腌好的大蒜……

    四道菜介绍完,曹老先生还做了特别声明:因这四道菜为看家菜,不可轻易出手,只能用来招待相熟的老朋友,且做菜前一定要先报菜名。而且,最最重要的,在上这几道菜的同时,还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凉白开。

    众皆捧腹,一顿饭吃得轻松又愉快。

    饭后,终于有机会跟曹老先生单独请教,心里像揣了面小鼓。没想到老先生对我说,“小石,你的文笔很有特点,我记得你了,写得很不错。你可是这次唯一一个投了两篇稿子参赛的作者呢!”我正暗暗吃惊,老先生忽然从他的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小册子让我看。那竟是一本手工剪贴本,上面剪贴着我早有耳闻的一位青年作家的所有文章。小册子很精致,硬皮的封面上,写着《某某文稿集》,里面每一篇文章都剪贴的很仔细,可见是老先生用心做的。他说,“你很有文学潜质,要经常学习,坚持写下去,多发表,以后我也给你做一本这样的剪贴本。”

    第二次见到曹鼎先生是半年以后了。我去一家饭店找一个朋友,与曹老先生纯属偶遇。我跟他打招呼,以为先生肯定早就不记得我了。没想到他脱口叫出我的名字,还和我聊了一会儿。他问我文章有没有坚持写,读了哪些书?他说还等着给我做剪贴本呢。那次我们聊了半小时,我被曹老先生的诚挚彻底感动,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辜负了先生对我的期望。

    后来我换过好几次工作,但始终没忘记先生的教导。坚持看书,写“流水账”,文字依然是朴实简单,也陆陆续续发表过一些小文,但总觉得距离曹老对我的期望还很远,不好意思再去请教。后来他搬家去了济南,我们便彻底没了联系。后来,从朋友口中得知曹老先生去世了,我翻出当时我们的合影,想起他说的每一句话,很是难过。虽然我跟曹鼎先生没有太多的交流,但他给予我写作上的指导和鞭策,一直鼓舞着我坚持到今天。

    曹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作家,但他对家人、朋友、学生的挚爱,和他洒脱率真的个性却让人丝毫没有距离感。每每忆起,心生温暖,甚是怀念!

(已载4月28日《德州晚报》)


END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