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丨张光月:让曲艺在高校传承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6月9日,由民革德州总支部、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德州市曲艺家协会、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启动。京剧、山东快书、相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赢得了高校学生“曲艺的魅力竟是如此大”的感叹。曲艺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走进我市高校之路正式开启。

    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的校园是高校,走进校园的“非遗”主要是曲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近年来,我市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大都以中小学为主,此次走进高校,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了‘非遗’,认识了‘非遗’,有利于非遗在高校的传承。”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策划者张光月说,他从事曲艺创作、表演有40余年的时间了,五年前就产生了让高校学生来传承曲艺的想法,如今终于得以实现。

    张光月,民革党员、中国曲协会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市歌舞团曲艺创作室主任。认识张光月的人都知道,张光月有实力,山东快书说得好,为人低调谦虚。

    张光月介绍,第一次接触“山东快书”,是在他15岁的时候。那天他跟随邻居去报名学山东快书,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张光月当即被张弛有致、特点鲜明山东快书所吸引,也报名加入了学习的队伍。他也因此认识了他的第一任老师——山东快书宗师高元钧弟子、现德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泽利。

    名师引领,是一大幸事。张光月的曲艺之路上,非常重要的另一件事就是拜师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孙镇业先生。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张光月和朋友在德州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饭馆吃饭的时候,碰巧遇到了在德州转车的孙镇业先生,孙先生也在那家饭馆吃饭。作为一名曲艺爱好者,遇到了仰慕已久的偶像,张光月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主动上前打招呼并作了自我介绍。“拜师很严格,没有一定表演功力、表演才能,老师不收。”张光月说,有幸认识孙镇业后,他不放过任何向老师学习的时间。早晨从德州出发去济南,学习一天,晚上再回德州,遇到学习得较晚时就住在老师家。为了更好地学习,张光月从当时的工作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这样的学习日子一晃就是四五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为会说山东快书这个“一技之长”,2000年,张光月被调到了市歌舞团。2001年,张光月终于如愿正式成为孙镇业的弟子。

    “一名好的山东快书演员,不光要具备表演功力,还要会创作。”张光月深深地记得孙镇业先生对自己的教导。他在学习表演外,也花了大量时间在创作上。“创作方面大的提升,得益于德州曲艺名家陈洪岭老师的指导。”张光月说。

    对于名师们的教导,张光月靠着勤奋来消化吸收。他至今依然保持着每天早晨学习2个小时的习惯,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多年来,张光月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作品以反映德州的文化、人物为主,如《后羿射日》《抗日英雄节振国》《晏婴戏楚王》等。多次获全国大奖、现场演出观众掌声不断,就是对他勤奋的最好肯定。

    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山东快书、学习曲艺,是张光月一直以来的愿望。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广大师生的积极配合和欢迎。而对于此次活动,张光月有着清晰的规划:第一阶段主要是专场演出,然后再从高校挑选对山东快书或其他曲艺形式有兴趣的学生培养,专业曲艺演员定期到学校免费进行培训,指导高校建立相应的社团,建立公益培训基地,最终让曲艺扎根高校,在高校有效传承下去。

(已载6月30日《德州晚报》)


END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