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说丨禹城宋庄、河套村的来历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在禹城市十里望回族自治镇,有距离相隔不到0.5公里的宋庄、前河套、后河套三个村子,它们位于通往高唐的徒骇河大桥以西、316省道以南。

    传说,明朝初年,由于“燕王扫北”,造成鲁西北几乎成为无人区。永乐皇帝传旨从山西太原、山东诸城等地移民。

    诸城宋家庄的宋老汉有四个儿子,只种着二亩薄地。老大已经结婚生子,官府派他移民,他虽然不情愿,一是被逼无奈,再是试试能否有条生路,便告别爹娘,携妻领子随众人到鲁西北开荒种地。一个多月,才走到距禹城县城五六里地的西南方向徒骇河畔,见这里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在离徒骇河约二里地的地方修房盖屋、燎草开荒住下来。几年垦荒三十多亩,一家人过得还算富裕。有一年腊月,他领着十三岁的大儿子,带着丰收的粮食、棉花送给爹娘,劝二弟也来禹城开荒种地。

    老二来到禹城,大哥帮着他在河岸附近盖了两间房、开垦了二亩地,给他一些粮食,说:“我已有了四个孩子,负担也不轻,现在给你铺下底,以后我向西北开垦荒地,你往东南开荒。”

    老二是个壮实能干的小伙子,不几年就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哥哥找媒人给他娶了媳妇,小两口的日子过得更好了。

    宋老三知道哥哥们在禹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非常眼热,恳请爹娘允许他去禹城找哥哥,爹娘虽然舍不得,因为家里穷得实在娶不起媳妇,只得让他去。

    老三到禹城以后,大哥与二哥商量好,给他在老二的北边盖屋居住,让他向北、西北方向开荒。

    由于老大、老二年年往家送粮食,家里生活逐渐好转,爹娘对老三有点娇惯,农活很少让他干。到禹城以后,老三开荒种地不在行,一年的收成仅够自己糊口。为了改变现状,他常去求大哥大嫂帮忙。嫂子脾气好,对老三照顾得无微不至。时间长了,老三也觉得不好意思,特别是两个与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侄子已经娶妻生子,两个侄媳妇常给他白眼;外人也说老大又养了个儿子,对弟弟比对亲儿子还亲!老三也暗下决心努力劳动。无奈技不如人,日子过得很一般。

    大嫂想改变老三的困境,帮忙给他娶了一个媳妇。谁知她几年生了两个丫头一个儿,窘迫的日子也没有改变。孩子也常去大爷家,几个侄子侄女不懂事,说,我们比你们大,凭什么叫你们姑姑、叔叔?你们该叫我们哥哥姐姐。老三的孩子怕侄子侄女不给好吃的,就叫侄子侄女哥哥姐姐。日久天长成了习惯,代代这样叫下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老三的后裔比老大的子孙小一辈。

    因为人口越来越多,老大把自己的村落取名“宋庄”,老二与老三的家不远,都在徒骇河的拐弯处,取名“宋家河套”。以后老三的后代人也多了,就从宋家河套分离出去叫“后河套”,人们为了好区别,把宋家河套叫做“前河套”了。

(已载7月12日《德州晚报》)


END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