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学者:明清时德州很厉害!现在的德州人要自信要加油哦!(视频+讲稿)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编者按

    9月8日上午,本报特邀原德州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调研员,德州地域文化专家张明福先生,在APP“德州云”上进行直播,为大家介绍历史上了不起的德州。节目推出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应读者之邀,我们现将节目视频和讲稿在公众号同时推出。


    我是1982年元月由山师毕业来德州工作的。作为德州地区济阳县农村的一名青年,当时觉得德州还是蛮不错的。但后来到省里参加会议或同学聚会等时,从外地人的眼神里总是流露出一种看不起德州的色相。尤其是2004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德州市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79位,许多外地人都不相信。的确,包括相当数量的德州本地人也是一直认为德州是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在山东,很长一段时间内,“鲁北3区”或“鲁西北4区”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凄凉景象。

    其实,历史上的德州,由于处在“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重要位置,京杭大运河的畅通,为德州商业、服务业、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提供了运输支撑,德州在明永乐时期就已跻身于全国33个工商重镇之列,尤其是中期挫败了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的攻城;明后期又免遭关外清军发动的对山东境内的两次掠杀抢夺;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德州又巧妙地避开了战乱,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较小,致使清乾隆时期德州仍然处在“富甲齐郡”的地位。但由于人们对其研究和宣传的不够,尤其是地域学者们总是写些什么城呀、庙呀、仓呀、牌坊呀的文章,致使大家不了解德州历史的真实面貌。

    我在对德州地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中发现,历史上的德州,尤其是明中期到清中期的德州,曾是山东省的文化隆起带,有370多年的显荣期,时间跨度为明中期到清中期。在这370年中,德州一直是以全国文化高地著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举人进士数量出现井喷。

    据国家正史和地方志记载,明清两朝德州考取进士114名,明代65名(明代山东县域进士平均17.5人),清代49名(清代山东县域进士平均22人);明清两朝举人349名,其中明代196名,清代153名;德州举人、进士数量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仅次于当时的历城县,即今天的济南市。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明景泰五年,即1454年,德州鲁清、夏忠、苗浩、焦显、郁纶5人中同榜进士;嘉靖二十年(1541),德州马佩、杨顺、陈志、翟澄4人中同榜进士;天顺元年(1457),德州谢敬、张宾、屈祥3人中同榜进士;成化二年(1466),陈谊、张海、杨溥3人中同榜进士;嘉靖十四年(1535),马九德、刘佐、卢宗哲3人中同榜进士;嘉靖二十三年(1544),李逢时、王楠、张子顺3人中同榜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曾镒、田三戒、吴思敬3人中同榜进士;康熙六十年(1721),卢见曾、戴寿名、萧炘3人中同榜进士。过去国家每3年举行一次进士考试,每次录取进士数在270~350人左右。全国2000多个州县,平均一个县中进士者仅为0.7人。由此可见德州文化的发达程度。

    从明景泰年间开始到清嘉庆年间止,德州区域进士蝉联在科举史上曾创造过一榜5进士1次,一榜4进士1次,一榜3进士6次,一榜2进士15次。德州区域出现过一门8进士的德州卢氏,一门6进士的德州田氏,一门5进士的孙氏(现为陵城区孙家洼的孙勷家族)、德州的北李家族等。

    二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经学家、史学家以及仕宦家族、文化世家大量涌现。如明末清初诗人卢世傕、程先贞,康熙朝金台十子田雯、谢重辉,诗坛大木冯廷櫆,乾隆朝《国朝山左诗钞》的作者卢见曾、《山左明诗抄》的作者宋弼等。当地文化名人程绍、李诚明、卢士傕、程泰、程先贞、李源、李浃、田雯、谢重辉、冯廷櫆、田霢、萧惟豫、孙勷、赵善庆、卢见曾、宋弼、李有基等,都属于全国知名的学者或诗人。乾隆十六年(1751),圣驾第一次南巡,年仅12岁的德州女孩宋素梅为乾隆皇帝献诗,博得龙颜大悦。

    载入历史典籍的德州名人有:《明史》:程绍、谢升;《清史稿》:田张氏、李涛、田雯、孙勷;《中国名人大辞典》:程绍、李浃、李涛、田宗绪、田雯、冯廷櫆、卢见曾、孙勷、赵庆善、田肇丽、田同之;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的有:李浃、田宗绪、田雯、冯廷櫆、孙勷、赵庆善、田肇丽、田同之、吴汝惺。著作载入有关省志、府志、州县志的不计其数。尤其是田张氏,排《清史稿》列传第一。

    明清德州出现的仕宦家族有:卢家、田家、程家、谢家、赵家、南李、北李、南城李、魏氏、南马、北马、冯氏、封氏、罗氏、金氏、吕氏、陈氏、邹氏、杨氏、尹氏等家族。其中程氏家族、田氏家族、卢氏家族、谢氏家族、北李家族、南李家族、宋氏家族、封氏家族等都自然转化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世家。

    南城李氏家族李世垣在《重修长生阁碣记》中曾用“人文蔚起,科第联翩”形容德州的科举盛况。民国初年的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先生称德州“人文飚起,名卿蝉联,实甲之左”。

    三是流传后世的著作大量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这一时期德州籍名人著述有254种,收入《四库全书》的有14种100余卷。如清代德州的易学研究始终处在全国领先的水平。就在德州这么一个狭小地域,清代仅易学大家就出现了10多位,如李诚明、李源、卢见曾、卢谦、冯沛、吴廷荩、吴瑜、李有基、吴汝惺、吴楚椿、梁鸿翥等,收入《四库全书》的易学著作竟也有3种之多。

    《德县志·艺文志·邑人著作》共收有一百余人,著作二百余部。其中经籍类27人,著作53部;文苑类115人(明19、清96),著作200余部。

    四是国内顶尖文化名人不断造访德州。

    明“后七子”之首的王世贞,大书法家董其昌,明末清初诗坛盟主钱谦益,国学大师顾炎武,康熙朝诗坛盟主王渔洋,著名诗论家赵执信,《康熙字典》的主编陈廷敬,《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高凤翰,《四库全书》主编纪晓岚等都来过德州进行文化交流。其中,王世贞、钱谦益、孔尚任都是来德州托关系走后门的。德州人程先贞下葬时,国学大师顾炎武亲自在送葬队伍中为程先贞打幡;纪晓岚将长女嫁给卢家;就连钱谦益的小妾柳如是也曾在德州与友人吟诗作画。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断航、清末至民国的战乱频仍以及建国初期计划经济的实行,德州的经济文化不仅跌至低谷,而且将这一方百姓的元气伤尽。只有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德州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局面不仅再次出现,而且超越了历史上的所有时期,使德州再次出现幸福和谐的盛世局面。但从德州文化在全省、全国所处的位置来看,德州的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了解了德州文化高地的存在,才可以使今天的我们更加充满文化自信。我们相信,古人能够做到的,今人也应该能够做到。所以说,通过我们这一代或是下一代的共同努力,再次恢复德州在全国、全省文化高地的地位,为今天的幸福德州、文化德州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应是我们学习和传承德州地域优秀文化的目的所在。

(已载9月14日《德州晚报》)


END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