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德州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丨赵彦峰:时代快车上的三代情愫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经过新中国70年的不懈奋斗,中国高铁攻克了千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难题,古人所言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已成云烟,如今距离已不叫事儿,已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人类前进的步伐。回想我家几代人的乘车经历,不禁感慨万分。

煎熬:二叔的辗转进京路

绿皮火车是上个世纪人们远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二叔曾给我们回忆他幼时进京坐火车的经历,那是1958年,因为在北京工作的二姑准备订婚,需要家人出面,当时爷爷工作忙不能脱身,从不出门的奶奶只好硬着头皮带着6岁的二叔前去。

二叔说,那天天还没亮就被奶奶拎着去距家10里地的县城坐公共汽车,然后赶到60多里外的德州火车站挤乘火车,经过半天的咣当到天津东站,再改坐小有轨电车经天津西站到北京站,到达北京时就只剩最后一班公交车了,等到二姑住处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多。

整整一天的辗转颠簸,对于第一次出门还是个孩子的二叔来说,尽管身体疲倦但还是充满新奇和乐趣的,可真真是苦了小脚的奶奶啊。

后来回家后,奶奶虽然对二姑的婆家和女婿都很满意,还是对爷爷说:有闺女可不远嫁,想要见个面真难啊!

无奈:姑母的拥挤探亲行

火车成为独在异乡的二姑回家团聚的唯一工具。

因为奶奶的“闺女不能远嫁”那句话,二姑每年春节都要赶回家过年,以解父母的思女之情。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火车略有提速,已有慢车和快车的区别,但打工潮起,每到春运时更是一票难求,凌晨就穿着棉大衣去排长长的队买票,还不知能买到啥时的票,即使能买到个站票也如中了彩票令人兴奋。

火车上人塞得满满当当,二姑回趟家就更不易了,有次火车到了德州站,人却挤不出来,几分钟的停站时间很快就要过去,最后急得二姑先把大包小包的行李从车窗递给接站的大弟弟(我父亲),然后自己也从车窗往外钻,车上的热心人帮忙往外搡,车外接站的也人山人海,车下的的热心人帮父亲将已60多岁的二姑从车上托下来,下车后二姑好半天站立不稳,自笑称可能是挤得缺氧了,等出站后发现头上的帽子也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挤掉了。

虽然二姑的年假只有五天,除去来回路上拥挤如打仗似的两天,在家只能住三天,但能回来陪陪年迈的父母,看看兄弟姐妹,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过节,再挤再累也觉得值了。

难忘:我辈记忆中的味道

到了二十世纪末,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绿皮火车已是老态龙钟,它留给我辈的印象是破、旧、慢、脏、乱、差。

“咣当,咣当……”的车轮敲打铁轨声,“嗤、嗤……”沉重的喷气声,白蒙蒙的蒸气中长龙似的绿皮火车拉着长笛缓缓驶来,熙熙攘攘的车厢里磨秃噜皮的绿色人造革硬座椅,嗡嗡作响的摇摆电风扇,摩肩擦踵的旅客,有座的,没座的,单脚独立依靠在别人座位旁的,或挤在厕所旁、车厢连接处席地而坐的,甚至蜷缩在别人狭窄的座位底下睡觉的……

那时出行,父母会必先备几张报纸给塞到行李包里,为上火车后或坐或躺用。

嘈杂的车厢里弥漫着各种气味儿,汗馊味儿、臭脚丫味儿、方便面味儿,瓜子味儿……这就是是我辈熟悉的绿皮火车的专属味道。

惊喜:女儿的独自南方游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建设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运营场景最丰富、对自然环境适应最强的国家。

在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前夕,专门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乘坐中国高铁,并一起观看了“国产大片”——《中国铁路》,八分钟的影片浓缩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成就,展示了中国铁路创造的世间奇迹。中国建成了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因为对高铁舒适、安全的信任,我大胆地让14岁的女儿独自出游了一趟。刚放暑假,女儿足不出户就从网上购好去往杭州的高铁票,仅五个多小时后,女儿在千里之外的杭州西湖用微信发来视频,看着她轻松而愉悦的笑容,听着她滔滔不绝地描述高铁的飞驰电掣,令我牵挂的心安放下来。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出行越来越舒适、安全、方便、快捷、环保,这些都是过去绿皮火车所望尘莫及的,回首过去,我却又对绿皮火车充满深深的怀念,对它的情怀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就让它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吧。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铁路正走出国门,与世界共享建设发展成果,祝愿中国铁路的明天更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