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呈川:心静路宽自在行(德百汽贸城杯“我的汽车生活”征文)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如今,路上堵车是件极平常的事。临近年关时,人们开着小车走亲戚,访朋友,办年货,自然很是方便,可也让路况变得更加糟糕。

农历二十三小年,我驱车回老家,途径一个三岔路口。我远远地就看到前面三岔口处好似堵车了。一犹豫的功夫,车便到了近前,再想折返已然来不及。后面跟了很多车,反方向车道上也被几辆车占据着,打着左闪,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着加塞。马路两旁是卖年货的小摊,把本来不宽的道路又占据了一部分。我的小车是进,进不了;退,退不成,真是长虫爬进酒瓶里——进退两难。我一声长叹,只好无奈地摘档,拉手刹,咬着牙,等!

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分钟,可前面的车辆还是泥塑木雕的菩萨——纹丝不动,后面的车辆却是越积越多,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与小吃摊上扩音喇叭的吆喝声,一唱一和,响成一片。这让等车的人心里更加烦怨!

我干脆熄了火,摁下车窗,探出头,从车窗里向前张望,看到底是咋回事。这时,正巧过来一个小伙子。

“兄弟,前面咋回事啊?半天不动弹。”

小伙子气嘟嘟地说:“哎呦,三个神仙抢道,车别在岔口上,谁也不让谁,谁也不动弹,都坐在车里念佛呢!真他……”后面的话,小伙子似乎觉得不文明,又咽了回去。

“这得等到啥时候啊!你说——”

“啥时候?谁知道啊!”小伙子恨恨地朝前方瞪了一眼,无语地朝后走去。

唉!我也摇了摇头。你说这三个同志。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可这口气不是这样个争法啊!我不禁想起前不久刚刚给班里的孩子们讲的一个故事。

据说,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此事。

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得到张英寄回的信,家人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的故事,亦被传为美谈。

尚书张英有三尺一让,换来睦邻友好。今天这一堵之事,如若第一时间三个车主都让一让,又何来这小年糟心之事。这一堵,不仅堵了路,还堵了心,堵了欢快。如果是一让,让出的虽是一个车身,让来的却是一条通畅的大道,一腔欢喜的心情。

警灯闪烁。一位骑着警用摩托的交警小哥从辅路上朝前驶去,我不禁松了口气,举起右手致敬这最可爱的人。我心里默默告诫自己:心静路宽自在行,让他一让又何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