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家风故事丨王凤庭:爹爹给我无价宝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上世纪七十年代,属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短缺。家乡人买东西,要到镇上的供销社,凭票供应。

尤其卖柴油、煤油、煤炭之类的,全公社只有一处“煤建站”。“吃皇粮”的工作人员,如同“上帝的骄子”,因为手中权利大,对顾客总是十分冷淡。

我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乡亲们评价他“账码清,不贪不恋,是个耿直人”。

有一年春天,父亲去镇上“煤建站”,给队上买柴油,结完账后,发现对方找回的零钱不对,他转身走近“小窗口”。

“同志,不对劲儿啊!”

“哪儿不对劲儿?净添事儿!”“小窗口”里嘟嘟囔囔。

“你找的零钱不对——应该五毛,你给了我五块!” 父亲话音刚落,一张笑脸伸向“小窗口”,收款员态度180度大转弯,赶忙叫父亲到屋里喝水。

显然,算账的时候,收款员一时脑子“短路”,错把五元当成了五角递了出来。

村里人知道后,都说父亲傻:不偷不抢的,干嘛不要呢?

那时候,一公斤猪肉才一块四毛四分钱,五块钱对过苦日子的乡下人来说,算是“大额”了,能买不少东西呢。

父亲说:“人啊,不能光想着自己,要将心比心。人家每月工资二十来块钱,再给公家赔上五块,那得多大损失啊!再说,揦别人的肉贴在咱身上,能合适吗?”

有道是,善良与善良相遇,会开出美丽的花。打那以后,父亲再去“煤建站”买东西,无论为公为私,那位收款员总是笑脸相迎,两人竟然成了朋友。

从小常听父亲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再好,也不稀罕。”

几十年来,我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在纷扰的世事中修炼,人生每一步走得也算踏实有力,不后悔。

2011年秋,正是乡下玉米成熟的季节。

一天中午时分,我和老伴从田里准备回家,在田埂上发现了一个小塑料袋儿,鼓鼓囊囊的。捡起来一看,里面有600多块钱现金、两张银行卡及驾驶证,还有一张身份证。原来是地邻(种的地相互挨着)家的儿子丢的。

他在县城上班,利用双休日,忙着回家帮父母秋收,估计开车拉庄稼时,小伙子风风火火,东西从口袋里溜出来了。老婆看了看我,笑了,我们马上去了他家里,把东西交给了失主。

“大叔,太谢谢你啦!不然,我回城里后,会有很大的麻烦。”小伙子十分感动,一边说,一边拿出些钱来,硬要塞给我们,被老伴谢绝了:“这孩子!俺要贪钱的话,就不给你送来了。”

小时候,看样板戏《红灯记》,铁梅的唱段“爹爹给我无价宝……”铿锵有力、脍炙人口。

李玉和把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传给了女儿,从而使17岁的铁梅,“脚跟站稳如磐石坚,敢与豺狼虎豹来周旋”,终将密电码安全转移、送达柏山,迎来革命胜利的曙光。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再好,也不稀罕。”这是父亲给我的无价宝,我要将它一代代传下去,让善良淳朴、诚实守信的品德,化作希望的火炬,薪火相承,永远灿烂绽放!

(已载8月6日《德州晚报》)


■作者:王凤庭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