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要回家,不再流浪

 明白知识 2020-09-23

2020年的奥斯卡有一部热门影片,它就是英美两国合拍的战争电影《1917》,一举夺得包括最佳摄影在内的3项大奖。

我要回家,不再流浪

| 电影《1917》剧照

《1917》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电影,故事主线是两个英国士兵穿越德军战壕,给前线送去停止进攻的指令。它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片,没有残酷、血腥的拼杀场面,但全片采用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让观众跟随主演的视线和脚步,一起参与到派信任务中,真切感受战场的惊心动魄。

简单的电影剧情背后,不仅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而且充满着灾难面前人性救赎的意味。这种救赎还与主演在送信途中的见闻相呼应,营造出强烈的战争美学。

最令人动容的,是同伴死后,活着的士兵接过送信任务,路上遇到敌军追击,紧迫关头他跳入湍急的河流,恢复意识后发现身旁樱花如雪,他想起同伴曾说过,故乡也有如此唯美的景色。最后他踏着浮尸上岸,在踉跄寻路中,他听到一位士兵的歌声:

「我只是一位可怜的流浪者

独自穿越这个世界

在我所去的那片光明的土地上

没有疾病,辛劳或危险

我将回家去看看母亲

还有所有我所爱的人

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我要回家,不再流浪

这首《游荡的异乡人》(Wayfaring Stranger)是英国的传统民间歌谣。在战地唱起,歌者的音色中,还有聆听的士兵眼中都带着一股悲凉。起身后,这些士兵就要上阵杀敌了,战争胶着,生死未卜,回家遥遥无期。

所幸,那位士兵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一路狂奔,在最后一刻把信送到了前线指挥官手中,阻止了这场进攻战,因此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电影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但历史没有,还有下一场战争等待着他们,直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在欧洲大陆幸存的英国士兵才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场战争摧毁了欧陆的几个主要帝国,英帝国也元气大伤,面临解体。正如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所说:「整个欧洲的灯光都在熄灭。」

但是,对于经历过的每一位士兵来说,这场战争又意味着什么?

他们是逝者、伤者、幸存者,都曾被狭隘、自私,又彼此对立的国家机器裹挟,最终连同他们的国家深陷于战争泥潭。可是,在战场外,他们依然是一个个普通人,一个个思念母亲的孩子,抑或是被深爱的妻子的丈夫。可是,在战争面前,所有打动人心的故事都不值一提。

电影《1917》结尾,接到指令的指挥官对士兵说,结束战争唯一的方法,是战斗到最后一刻。这名指挥官不是不爱惜自己军队的士兵,但他深知,停止进攻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因为国家之间没有和解,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理念。

1918年11月11日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是下一次更惨烈的战争前的中场休息。

所以在国家之下,一批又一批普通人被迫穿上军装,踏上征程,在战场上厮杀过后,成为新的逝者、伤者、幸存者。等待他们的,难道只有一朵鲜红的虞美人花吗?

电影《1917》把残酷战争下渺小而伟大的人性揭露出来,借士兵之口告诉他们的国家:「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参考文献

电影《1917》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美] L·S·斯塔夫里阿诺斯,董书慧 、王昶 、徐正源(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