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看尽2018物联网风云变幻和前沿趋势【物女心经年度精品文章合辑】

 物联网智库 2020-09-23


作者:物女王(彭昭)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导  读

对于智库的读者来说,【物女心经】就像一位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在每个周日和你如约而至。过去的365天,我用52篇文章记录了整整一年中,物联网领域的风云变幻和前沿趋势。今天,我将以往文章按照不同板块进行总结,并依重要性排序,方便你查找和回顾。

对于智库的读者来说,【物女心经】就像一位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在每个周日和你如约而至。过去的365天,我用52篇文章记录了整整一年中,物联网领域的风云变幻和前沿趋势。

今天,我将以往文章按照不同板块进行总结,并依重要性排序,方便你查找和回顾。

01

哪些技术趋势,可能引发IoT产业的拐点?

2018年,最应该引起你足够重视的趋势是“边云协同”。展望2019,最有望由此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边缘连续体。

边缘连续体并不是指单个设备,而是由云、边、端构成的完整体系。云端和边缘不是相互竞争与替代的关系,它们都是互为依存、相互借力的边缘连续体的一部分。

技术路径的选择有时直接决定了势如破竹还是江河日下。

Kubernetes(简称K8s)是推进边云协同的一项重要技术。K8s在云计算领域掀起的冲击波,或将在边缘计算领域重演。没错,不久的将来,“容器”或许会成为IoT标配。

1. 最近在边缘计算领域,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显然,K8s赢得了云计算的战争。因为K8s,有史以来第一次,做到了无论使用哪一种云平台,研发人员都可以拥有完全相同的计算环境。

如今,K8s正在向边缘计算渗透,它为边缘侧的应用部署提供了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边缘应用与硬件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的耦合度降低。

由于K8s在边缘计算层解决了“最后一公里”云原生应用的供应问题,成为了云计算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落地支撑,推进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彼此融合,来到“边云协同”的新阶段。

2. 华为的这项大动作,预示着边缘计算迎来"开源"发展的新周期...

2018年末,在物联网的边缘计算场景中,K8s有了更加实用的工具。华为宣布将公有云上的智能边缘计算服务IEF部分开源,贡献了边缘计算管理框架KubeEdge,帮助各行各业加速向云原生迁移。

3.分拆Windows,50亿美元发力IoT,微软上演王者归来?

传统IT巨头也意识到了物联网的核心应当从云端进一步下沉,更贴近数据的源头。毕竟边缘数据才是驱动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的“源动力”。正如微软CEO纳德拉所说:“我们的愿景是探索智能云和智能边缘将如何塑造下一阶段的创新。从云到边缘,计算正变得更加强大和无处不在。”

4. 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终结者?No,云计算巨头正在推动边云协同

边缘设备作为物联网云平台的“入口”,成为连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是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通过由边缘与云端形成的多层混合架构而触发的“边云协同”效应,更能综合发挥两者的优势,促进物联网基础架构迎来一次全面的升级。

02

IoT是否将迎来最佳发展时机?

技术趋势的每每更迭,是一段似曾相识的时空之旅。

与其在迷茫和多变的行情中观望踟蹰,不如紧紧抓牢万变不变的规律来稳定军心。

无论市场对于物联网企业的现有估值如何判定,IoT作为技术与需求双重驱动型赛道的属性不会变化,IoT为市场持续输出全新方法论的本质也不会变。

2018年,小米与工业富联等物联网企业接连上市。这些事件对物联网领域的最大意义在于,提升了IoT企业估值的能见度,并且褪去噱头和炒作的把戏,让IoT在资本市场洗尽铅华,能够以真实的面貌被对待和评价。

1. 为什么当前时刻是布局IoT的最佳时机?

原因有二:

首先,从产业基础设施升级的角度来看,往往当底层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全新的机遇会“不经意地”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从人才涌动流向的角度来看,来自智能手机企业、传统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公司的人才正在大规模涌入IoT领域。

2. IoT赛道2019风向,升级为智联网AIoT,AI独角兽入场,“手机+AIoT”成标配

2019刚刚开年,物联网赛道就已如此哗然,IoT之战逐步升级为智联网AIoT之战,正在成为肉眼可见的事实。

AI初创公司如果只做图像、语音识别这些通用技术,未来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AI企业想要“脱虚向实”,通过硬件“着陆”几乎是唯一的主流出路。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搞几次发布会,宣布一些战略调整,每年投入数十亿元就能轻松搞定的转型。海面的浪花总是变化多端,底部的暗流一向悄无声息。长途赛跑,胜负还远未分晓。

3. 物联网平台的转折之年:风口之猪or回归本真?

虽然每个技术的发展阶段不同,但是如果继往开来总会惊喜地发现,位于技术浪潮之巅的巨头们似乎在不同时段讲着相似的故事。在每个技术迭代周期的初始,人们的态度往往都是:长期坚决看好,短期各种纠结,近看一地鸡毛。

4. 阿里“领衔”BAT进军物联网的背后是“传统”企业的一次集体“逆袭”?

巨头对实际场景和痛点往往难有深刻的理解,因为这并非是巨头擅长的领域。在单点上进行深入布局,做专做透往往不是巨头的最佳选择,而B2B领域的“传统”企业恰恰具备聚焦单点持续发力的独特优势。

03

入局IIoT不后悔,可否尊重故事结尾?

世上原本没有工业物联网平台,GE的前董事长伊梅尔特想要找寻一条新路,于是便有了IIoT。

自华丽登上历史舞台之后,IIoT就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引起了狂热趋势。即使伊梅尔特的黯然“下课”也并没有让这股演进之风有丝毫停顿,反而激发了中国制造业愈发猛烈的“春风”。

在2018年,工业物联网可谓命运多舛。一边是GE Predix风雨飘摇,另一边是富士康以超级“鲶鱼”的姿势强势入局。

他们都是工业互联网赛道的核心选手,他们都从自身需求入手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他们都不惜血本誓要在IIoT这盘大棋中搅弄乾坤,占得一席甚至拔得头筹。

1. GE撞得头破血流的道路,富士康试图走到底?

人总是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工业物联网的落地形态,到底是定制化专用软件还是平台型操作系统,在这道原本GE的伊梅尔特没有能力解答的选择题面前,他想当然的选择了后者。

富士康显然并不期望自家的工业物联网平台BEACON,重蹈GE Predix“覆辙”。无论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手机精密制造、工业机器人生产、并购夏普进军面板产业链、发展“富连网”自营电商,富士康虽均有布局。

凡事一体两面,天底下没有捎带手就能做成的事情,富士康的多点布局是对其管理与整合能力、创新和变革魄力的极大考验。

2. 汉诺威今日开幕,如何不被眼花缭乱的“工业4.0”忽悠?

虽然“工业4.0”起源于德国,但德国本地的中小企业普遍对工业4.0持务实谨慎的态度,从头到尾都没被大热趋势“洗脑”。他们普遍“长跑”了近百年,通过长期的经验意识到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倡议而生的“工业4.0”是一个相对来说松散的范畴,其热度也没有被逐年的持续推升。

回到最简单的问题,就算德国企业想讲“工业4.0”,讲些什么?讲“工业4.0”是要干嘛?

汉诺威,没有新东西,但一切过往都将再出发。

3. 一文看尽工业大数据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数据价值变现

工业大数据绝大多数是时序数据,与我们通常所讲的互联网大数据有不少差异。

  • 第一,工业大数据源自企业内部,而非互联网个人用户;

  • 第二,数据采集方式更多依赖传感器,而非用户行为或录入数据;

  • 第三,数据服务对象是企业,而不是个人;

  • 第四,就技术而言,传统的企业IT技术已无法提供相应的分析应用,需要借鉴和采用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成熟的技术;

  • 第五,工业大数据让企业改变了原先对数据的看法,使得那些看似无用的、直接丢弃的数据重新得到了重视,并且切实改进了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流程。

4. 工业SaaS即将迎来崛起的超级周期

工业SaaS,简单而言,就是让工业企业像使用服务一样获取并使用软件的功能。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它降低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门槛”和手续,只需支出一定的“订阅”费用,便可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

04

万物运营商能否破解B2B难啃的灵魂拷问?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经自问:“为什么中国的to B企业都活得这么惨?”

面对B端这根难啃的骨头,如何找到“肥肉”、如何变现?

5G时代,站在运营商“门外”的新兴力量已经逐渐轮廓清晰,那就是“万物运营商”。

当一个物联网企业不再是仅仅追求将产品卖给用户,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供各类附加服务,不断产生新的服务内容以支持稳定的收入方式时,就具备了成为“万物运营商”的基本条件。

毕竟看不清楚的才是真正的未来。

1. 5G时代,“三大运营商”将让位“智联网服务商”?

物联网的最大难点和价值点,不在技术方案,而在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成型,不局限于前期积累,更重要在于思维的转变。

在万物互联时代,公司的组成形态和竞争方式将会有一个极大的变化。未来可能将出现大量企业新物种的“大爆发”,企业将从过去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业务形式,转变为“万物运营商”。

未来所有的企业都会变成一个类运营商企业,运营你的企业和客户。

2. 迈入亿级时代,物联网企业成功突围的两种商业模式

万物运营商的重点不在“连接”,而在“运营”。万物运营商一方面依赖于物联网技术的采用以改造原有产业,另一方面正逢物联网时代的额外红利,围绕其建立产业生态,通过边缘计算与智能分析能力,打造新型服务网络。

05

物联网x区块链=物链网,该何去何从?

我们从来相信,事物发展是粗劣的、原生态的,是有锋芒和缺陷的。

对于“物链网”这个全新趋势,无论最终选择跟风热炒,还是冷眼旁观,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是:可以“错过”,但不能没有“学过”,不能没有“想过”。

物联网解决新型生产力的问题,区块链解决新型生产关系的问题,它通过经济的正向和反向激励,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前所未有的强协作,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革新。

这种触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并非数年之功。做好长期看好及“投资”的准备,才有望分得一杯美羹。

1. “物链网”独角兽诞生史

物联网面临的种种痛点往往属于系统性问题,只能循序渐进的逐步改善,不能寄希望于大刀阔斧的’“整顿”。因此,物链网BIoT带来的改进并不会横空出世就心怀颠覆的野心,而是会先通过小范围试点,再步步为营寻求扩展。

物联网与区块链的结合,IoT的实践经验和领悟能力是基础。物链网取得发展的基石,是让区块链为IoT创造价值。

2. 区块链竟然开始在物联网操作系统里作妖了

各种颠覆性的讨论不绝于耳,但真正有可能并最终发生的,是极品中的极品。区块链技术的确可以为IoT带来特定层面的提升,比如改进数据的安全性和激发新的商业模式,但这并不是一种颠覆,而是一次融合。

站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回望,今天物链网迈出的任何一步都可能是具有历史意义或揭示未知宝藏的重要尝试。

IoT是一条充满颠簸之路,潮起潮落,没有谁能一直在“坑外”。

对于各种新技术和新概念的狂轰乱炸,我们早已走出诚惶诚恐,变得习以为常、平常心以对。

与其常谈颠覆,不如思考渐进,未来终将与旧日截然不同,要么不断重新定义自身,要么不断被别人重新定义。

未来的365天,【物女心经】仍将如期而至。

IoT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物联网智库一直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

2019年我们精心筹备了多场“物联网+”沉浸式精品活动,让我们一起编织物联网企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资本之间、产品与客户之间、战略与市场之间互联互通的纽带,打造物联网领域真正具备价值、联接当下、触发未来的深度交融。

最后,感谢我家可爱的小王子对插图所作的喷饭贡献。


期热文(点击文章标题即可直接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