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大会新主持龙洋,用错辛弃疾的经典名句,专家皱眉、观众质疑

 历史子衿 2020-09-23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倡导,一些电视节目的引导,国学热就像一阵春风一样,吹遍了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

很多学校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国学班,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成为了很多孩子口中的家常便饭。

在这种国学热潮的影响之下,一些以国学为主题的电视节目热度渐起。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由央视牵头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

这档节目开办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代经典诗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诗词大会新主持龙洋,用错辛弃疾的经典名句,专家皱眉、观众质疑

从2016年2月12日开播以来,“中国诗词大会”已经举办了五季节目了。虽然这档节目已经完结,但是影响力却一直没有降低。

相信看过这档节目的观众,一定会有比较感兴趣的热点,同时对节目中的一些“失误”,也一定会记忆犹新。

实际上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很多人都能够察觉到,无论是选手、观众还是导师,有的时候都会出现对诗词理解有误的现象。

比如,第5季节目主持人龙洋,由于对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理解失误,在总决赛时便出现了失误。

诗词大会新主持龙洋,用错辛弃疾的经典名句,专家皱眉、观众质疑

她虽然在感谢导师时妙语连珠,但是却因为错用了千古名句,而使得导师们皱起眉头。

很多对这首词比较了解的观众,在他说完这句话之后也都产生了质疑。她说:“每一期节目,总是能在灯火阑珊处看到五位导师……”。

为什么观众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呢?导师又为何会立即皱眉呢?实际上皆因龙洋过于自信,不经思索就说出了这句千古名句。

但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自以为精彩绝伦的总结,却因为这句话让人们大吃一惊。

诗词大会新主持龙洋,用错辛弃疾的经典名句,专家皱眉、观众质疑

一、“灯火阑珊处”出自《青玉案·元夕》

相信只要上过高中的人都应该知道,《青玉案·元夕》是“词中之龙”辛弃疾的名篇,上阙描绘的是元宵节当晚,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而下阕则是专门以人为主题: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些在正月十五晚上出来游玩的女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并且一边走一边有说有笑。

诗词大会新主持龙洋,用错辛弃疾的经典名句,专家皱眉、观众质疑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何尝又不是一道风景呢?在她们从身边走过之后,人虽已经走线但衣香却还在暗夜飘散。

虽然这些女孩也十分可爱,但却不是作者的意中人。他在百千群中只寻觅一个身影,原本以为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

但是这时却突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她原来站在冷落的地方,根本就未曾离去。

诗人发现她的那一瞬间,仿佛人生都充满了希望。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景象,终究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

诗词大会新主持龙洋,用错辛弃疾的经典名句,专家皱眉、观众质疑

二、“灯火阑珊”的含义

在辛弃疾的这阕词中,“灯火阑珊”绝对不是“良夜将逝”的意思,虽然,“灯火阑珊”有灯火渐渐散尽、熄灭的意思。

但是词中却是指代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无光的。

大多数人在看到“阑珊”二字时,都会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描绘灯火通明的地方。

实际上“珊”字前的“阑”字,本意应为尽、残。例如,古人经常会用“春意阑珊”表达惜春之情,其实就是指晚春花落的情形。

诗词大会新主持龙洋,用错辛弃疾的经典名句,专家皱眉、观众质疑

所以“灯火阑珊处”的含义,应该是指灯火昏暗的地方。而节目中的导师一直在舞台上,相信大家都知道舞台往往都是绚丽多彩的,这也根本不可能昏暗。

龙洋本意可能是说导师在灯火通明处,结果却错用了这个千古名句,所以老师和观众质疑她一点都不冤。

结 语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主旨,就是为了宣扬传统文化,让大家多了解一下古诗词,并且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

相信节目主持人龙洋也并非故意,她只是因为理解错了在先、使用错误在后而已,根本没必要过度质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