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我曾低估了万圣节对孩子的意义~Happy Halloween!

 带上屁孩去旅行 2020-09-23


我是喵妈

记者,主持人,作家,大型活动策划人、制作人。带着6岁小屁孩行走了22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我在业余时间,和你分享快乐和心得的地方。

很长时间里,我对万圣节是有点疑问的。作为一个妖魔鬼怪乱窜的节日,幽灵、骷髅、骑扫帚的巫婆,怎么看,怎么都和中国人传统中尽量不提的忌讳那么违背。

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

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

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

~生命教育~

上周六,我在网上看了一个很有趣的万圣节直播发糖活动。仔细看下来,忽然蛮感慨的。原来我曾那样低估万圣节对孩子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捣蛋”那么简单。

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我并不太知道怎么跟孩子解读有关死亡的话题。讲真,在我们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这个话题实在太沉重,太可怕,太禁忌了。

但是,万圣节,似乎用欢笑、happy和调侃,轻松解读了生命和死亡。

我最近关注到一个音频节目喃喃夜话,主播是宝宝树的创始人王怀南,其中一期他恰巧谈到了万圣节的意义,分享给大家:

其实在美国,万圣节也同样是大人的狂欢。我初到美国,过的第一个节日就是万圣节,当时,我20出头,走在深秋纽约的街头,看到很多逼真的吸血鬼在街上晃荡、游行,我顿时觉得很诧异。

因为这和我在中国的生活完全不同:咱们中国人传统上讲,忌讳死亡,也不喜欢鬼怪,觉得墓地那可是非常阴森、恐怖的所在;而美国的大人和孩子却都可以自然地调侃死亡,他们喜欢穿着印有骷髅图案的衣服,他们认为墓地也不是告别生命的森严之处,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殿堂。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没有来到美国,没有在第一时间就经历了那个深秋的纽约万圣节,我可能永远想不到,原来死亡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还可以用那样一种态度去调侃、去自如地对待。可以这么说,万圣节是我到美国之后开拓视野的第一课。

打扮成鬼怪也好,装扮成吸血怪也好,这种自然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让孩子从小就能平静面对人生中必经的重要一刻。

~邻里关系~

“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永远是万圣节的热词。这场直播是我偶然在自己一直使用的、记录孩子成长照片的宝宝树小时光里看到的。一个小区里的孩子,因为网络而集结在一起,开心地去敲邻居的门。

特别的是,这一次不是“讨糖”,而是去发糖,并且因为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更多的人们加入进来,共同去发糖。

在现代的钢筋水泥包围中,越来越薄弱的邻里关系,却因为“糖果”这个可爱又讨喜的活动,让孩子和邻居联结在了一起。就好像我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很多评论:没想到,万圣节才是最促进邻里关系的最佳催化剂。

而且直播里能看到,本来不擅开口的孩子、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孩子,因为这一天终于破除了“不许吃糖,糖吃多了会坏牙”的禁令,绝对可以开心而热闹地敲邻居大门了。

谁也不会给这些孩子坏脸色,久违的那些热络邻居,就这样又回来了。

~陪伴教育~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其实,万圣节说简单了就是讨糖,说复杂了,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亲子活动。

这次的活动参与者,是通过一款宝宝树66小区的app中互动和选中的,它本身就是一款可以让邻里之间交流沟通、闲置置换的app。85分钟的活动里,那些平常“高冷”的爸爸们也戴上了面具,忙碌的妈妈们也和孩子一起精心打扮出席。这难道不是一个最温暖的场景吗?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正是对孩子全身心的认真陪伴。明明知道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生活中却往往会因为各种临时的聚会、工作而搁浅了周末的全身心陪伴;明明陪伴在孩子一旁,却忙着看手机聊天,忘却了投入、浸染式的陪伴,才会让孩子深切体会到彼此的重要。

总有人以为,陪伴孩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时间很长,以后还有机会补偿。然而,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间却是那么短暂,或许就在你还没有留心间,孩子已经长大了,安全感、幸福感、独立性,都可能会有和你越来越大的距离感。


说起来,因为高质陪伴,也让自己收获了更多的同道中人。因为网络而走到了一起的同一个小区的爸爸妈妈们,也同样拥有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社交场。以后,就可以一起happy,一起玩儿,一起交流亲子经验,一起讨论育儿成长啦!

似乎过去的确低估了万圣节对孩子的启迪意义。哈哈,真正的万圣节就是明天,我也打算去试试,或许,对孩子来讲,更大意义的成长,正在于每一个特别的小时光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