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个人隐私价值千万,小心别被这些APP“盯”上了

 通信信息报 2020-09-24



在电影《绝对控制》中,导演为观众构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能记录下生活中一切的高端手机、满足家庭各个成员的智能家居用品,以及极为高效的线上互动服务,等等。不过,编剧似乎也在拷问观众:在这看似平凡的生活里,到底我们是互联网世界的主体,还是已经深陷网中,无法自持。甚至,片中还提出了一个极为有争议的观点 —— “隐私不再是权利,而是特权。”

现如今,用户在各类网站和App每输入一次手机号、银行卡、身份证号等信息,就会被记录、上传。然而,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些看似“隐秘”的数据,居然有一天会被公之于众。

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近日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针对Android端和iOS端的手机APP进行的隐私安全评测发现,2018年上半年,Android端获取隐私权限的手机APP达到99.9%,未获取隐私权限的手机APP仅占0.1%。调查还发现,iOS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的APP比例呈上升趋势,2018年上半年iOS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的APP比例已达到93.8%。

(数据来源:DCCI2018年上半年手机APP隐私权限评测)

现在生活中可以说是处处都有发达的科技,比如手机、电脑、汽车、地铁、飞机等等。这些科技的发明让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方便。比如手机它可以让很远的两个人进行通话,汽车可以让两个地方距离不再是问题。

01

数据泄露事件频发,谁来担责?

2018年1月20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接到一起报警,一名男子称,讨债人员利用手机定位软件,实时定位到了他聊天账号的位置,结果对方找上门,使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报警人陈某表示愿意还钱,但他想搞清楚,讨债人是怎么找到他的。

警方介入后,讨债人员承认,确实是通过手机软件定位到对方位置的。原来,陈某平时爱用一款手机聊天软件,他们就从网上买了一款定位软件,很快找出他的具体位置。民警发现,这款叫“APP神探”的定位软件能对多款主流聊天工具进行实时定位。

除了定位功能App外,你有在手机“日历”上记录重要行程、事件也会被手机App“偷窥”。上海市消保委近期发布了针对39款网购平台、旅游出行、生活服务等手机App涉及个人信息权限的评测结果通报,发现有25款存在问题,其中9款至今未整改,而“日历”权限的过度申请和随意授权更令人担忧。

还有贷款类APP也是隐私泄露的重灾区。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网站近日发布《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报告指出,大量虚假的“贷款 APP”并无真实贷款业务,仅用于诈骗分子骗取用户的隐私信息和钱财。报告显示,抽样监测发现,在上述虚假的“贷款 APP”上提交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用户超过150万人,大量受害用户向诈骗分子支付了上万元的所谓“担保费”、“手续费”费用,经济利益受到实质损害。

让人值得玩味的是,用户的数据遭到泄露,很多人竟然第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要苛责哪一方?目前,各种手机APP在使用时,都要获取个人通讯、位置等信息的授权。这些个人信息是否得到各个平台安全保护,很多人心中是存有疑问的。数据库被侵入的科技公司是受害者;负责监管的政府部门无法为技术漏洞买单;黑客盗取数据,也不纯碎是为了牟利。所以,谁才应该为数据泄露这一事件负责呢?

02

吃瓜群众的“后知后觉”

虽然说泄密事件屡屡发生,但是大多数用户或者是民众都没有那种“惊慌失措”的感觉呢?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大家普遍认为自己的信息价值不高,因此不会有人“花重金”来针对性地买卖我们的个人数据。现在许多的数据分析平台,虽然有构建用户画像的能力,但是不会针对某个人来进行。也就是说,即使自己的信息被拿去做分析,也仅仅只是千万分之一,分担下来的好处和坏处都影响甚小,所以也就不需要去特别关注。

第二,我们其实都是“半自愿”地出售了自己的隐私数据,并且终止交易的过程似乎并不困难。通过Uber和美团,虽然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坐标地址,但是却解决交通和饮食问题;通过花呗和淘宝,虽然分享了资金动向,但实现了在家购物的体验;还有线上医疗咨询诊断,共享单车等等。当普通用户不想再接触这些应用的时候,要么选择注销账户,要么更改个人信息。总之,“改头换面”并不困难。

第三,大多数用户早就已经对“个人信息被出售”感到麻木了。手机的短信功能现在除了接收移动应用程序的验证码之外,就是商家广告;时不时,用户还会接收到各种推销商品的电话。并且,让人惊讶的是,几乎每个人能接到的推销广告产品都不一样,有些人是买房,有些人是留学,有些人是贷款…总之,似乎电话销售能比用户本身更了解他们当前的需求。普通人已经从开始的愤怒,逐渐软化为麻痹。反正,对于用户来说,挂断电话和删除短信,操作上都仅是1秒的事情。

但是,你知不知道,你的一条个人信息已经被不法分子“卖了”好几次,获利好几千万,出卖数据甚至已经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这样一句话:“贪官污吏不偷寻常人钱包,是因为钱袋不值得偷;加入钱袋里容得上几千万……他也会偷。”寻常百姓的“隐私”钱包之所以感觉安全,是因为价值不大。要是有一天你的个人信息价值百万之后,你还能够悠然自得地去那些乱七八糟的APP上填个人信息吗?

03

解决之道

虽然,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不过,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不少公司都已经注意到了“用户隐私”需要保护这一问题,推出不少黑科技和线上服务。

比如说苹果就设计了高效和具有可扩展性的局部差分隐私算法,并提供了严格的分析从而展示实用程序、隐私、服务器计算和设备带宽之间的权衡。其提供了数学意义上的关于隐私的缜密定义,是隐私保护的最强保障之一。

现今,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三维实时卫星地图,云共享等新功能层出不穷,个人隐私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互联网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同样也带来了个人隐私的传播范围扩大的问题。

隐私的保护很难通过逃避数据化来实现。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是时候去衡量技术和个人信息安全两者的比重了。这并不是要用户二选一,而是要用户去斟酌:自己愿意牺牲多少个人隐私,来交换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享受。

专注做内容的公众号

RECOMM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