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丨《禹典》考釋(上) 附:三種良渚文明帶銘玉器考釋

 RK588 2020-09-24

一、禹王登極:唯二月初吉, 在誥成大室。旦,王各廟,宰胙右乍。

按:禹王登上執政王之位,南面稱君。《史記.夏紀》:“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二、禹王冊封:冊吳人門,立中廷,北卿(向)。王呼:坴越!冊令吳紂㚖眔叔
按;吳紂之職負責管理虞朝帝都所在的吳人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省),其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都非常重要,故為禹王鞏固其統治地位所重。
㚖眔為禹王叔父,知禹王為吳人。
三、禹王征伐:唯王伐徉延伐�黑至尞,於宗誥賜庸伯鼎。
按:因征伐徉延和�黑有功,禹王在國都宗誥賜庸伯鼎。虞朝統治範圍擴展到今湖北省和今中國的西北。
四、授王命:大宅即立宰弘右頌,入門立中廷,尹氏授王令。
按:禹王時代負責官員任命的大臣尹氏,授予弘右頌禹王的太宰任命書。
五、康昭宮祭祖:唯三年月既死霸甲戌王駕誥康昭宮。旦,王喻旨。
按:禹王向宗祖表達美好的願望,即祈禱。虞朝的始祖是黃帝:“自黃帝古今五千年”;“自黃帝至禹,皆同姓”(《史記.五帝紀》)。因此,黃帝之廟在宗誥宗廟的中間。
六、禹王頒《嘉》祭黃帝之母父
釋文
正月庚午《嘉》曰:“餘敦(遠祖)之產八十去母父作鑄飤器”。
按:禹王頒《嘉》令為八十逝去的黃帝之母親鑄造食器(青銅器)。蓋禹王為黃帝的後代。這裏是祭祀一萬年前的黃帝的母親和父親。而彼時為野合時代,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只能稱“母父”。生母八十而逝,所以哀哉。
七、禹王作文考(鯀)寶尊㲃
釋文:十朋?勤王休用作朕文考寶尊㲃其萬年子子。
按:尊稱帝王亡父為“文考”。這個孝道文化直接影響到姬周等後世。大禹的父親是鯀,據說是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
又,據此,中國7000年前已經有了青銅器,中國是世界青銅文明的發源地。
八、安吉縣為虞都宗誥考:天子湖一帶的地下,應該就是禹王的“大室”,也就是虞朝的統治中心。又,今縣南有“聖殿裏”,亦值得注意。帝王陵區的線索二。虞朝典型器物仍在安吉縣:北斗星標誌。地名學材料。 
九、安吉縣禹都歷史人類學田野考古調查記
歷史人類學考古調查的結論: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高禹鎮天子崗水庫庫區下麵很可能就是禹都“大室”宮殿之所在。
附:三種良渚文明帶銘玉器考釋
一、良渚文明帶銘玉鳥一對
良渚文明玉鳥的地位與功能:玉璧禮天,黃琮禮地。禮地的玉琮上各立玉鳥一只;玉鳥為溝通帝王與地祇的神器;“天長母”即羲和天母大神。
二、有銘良渚文明玉鉞
玉鉞在虞朝的地位與功能:玉鉞為虞朝帝王的權杖;權杖所向,俯首稱臣:帝師戴玉璧禮天,則其玉鉞取朝上的形制。
三、良渚文明玉祖
高71.8公分;重15.7公斤;莫氏硬度計檢測高達6,乃采優質墨翠雕刻而成。玉祖即男根,本器相當形象逼真,為虞朝人存在男根崇拜的有力證據。玉祖產生的時間段應該在1萬多年前,黃帝之前。
本文原发于《中华伏羲论坛》论文汇编(一)2019年7月
一、說明
由於缺乏可靠的歷史文獻佐證,大禹過去只是個傳說人物。
迄今為止,良渚文明文字還沒有人進行過考證解釋。王德塤的《“良渚文明文字五”與“三星堆文字一”考釋》① 宣讀於2019年1月26日在廈門寒江雪博物館召開的上古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算是開了個頭。
現在,王德塤承擔了廈門寒江雪藝術館第二階段的研究課題:寒江雪藏良渚文明帶銘大玉琮研究。該玉琮的七篇銘文我們總題為《禹典》,內容講述了禹王登極,南面稱君。
冊封功臣“吳人”首領吳紂,同時對敵國佯延和朝黑展開討伐的內容。大禹王因此確定為真實的虞朝歷史人物。《禹典》文獻均無立夏朝之類的文字。這個是與《史記》最大的區別。
根據寒江雪的收藏來看,許多典籍之傳聞,嚴重失實:《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禹都肯定不在北方,而在良渚文明遺址至禹陵一帶。至於禹都宗誥的具體位置,我們判斷應該在今浙江省湖州的安吉縣。
現代中國考古學的經驗,從夏商開始,歷代的帝王陵墓群叫陵區。陵區一般都選在離都城不遠的地方②。我們認為,這是唐虞大禹時代留下來的帝王墓葬傳統。本器銘文:禹王從“大室”駕臨宗誥的康昭宮。可知“大室”與康昭宮相距不遠。由此映證了我們的判斷。
為了使調查具有科學性,我們提取了研究對象良渚文明玉器上的土壤標本(黃壤、黃紅壤),經過調查,發現安吉縣的山地土壤亦以黃壤、黃紅壤為主。於是我們將這批良渚文明玉器的出土地點鎻定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詳見八、安吉縣為虞都宗誥考。
因此,毫無疑問,禹都宗誥就在今湖州的安吉縣。
希望國家的考古發掘能夠最終證實這一點。
本課題在前研究成果黃帝存在一萬年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大禹王朝的客觀存在,從而解決關於虞王朝內涵的千古之謎。這在中國史學界,有可能產生革命性的巨大影響。
傳說中的上古聖典:三墳五典,其中五典之《禹典》可能就是這些玉琮銘文文獻。典就是國家的大冊。《說文》:“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古文典從竹。多殄切。”
通過對中國收藏家的調查,王德塤發現:“從冊在丌上”的
部分“五帝之書”玉冊,業已出土。正待解讀。
三皇五帝學說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和主幹,是源頭;諸子百家則是其支流。
本課題研究的良渚文明大玉琮高180公分。採用量子文物檢測儀測年,然後用場共振年份檢測儀核實:該一米八良渚文明大玉琮距今已有7000年。
其細部照片如下:
寒江雪博物館的良渚文明部分,可以認定為禹王遺物。
寒江雪博物館其他藏品略列數件於下,卑閱者想見虞都之規模:
關於“璿璣玉衡,以齊七政”之參考資料:
尚書·舜典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
舜讓於德,弗嗣。 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嶽群牧,班瑞於群後。
課題研究業已結束,其中,帶銘玉琮銘文七篇解讀已經完成。
其一為《禹王登極》:
(為省篇幅,以下僅引銘文拓片)
其一《禹王登極》的釋文為:“唯二月初吉,禹王在誥成大室。旦,王各廟,宰胙右乍。”
二、禹王登極考釋
良渚文明帶銘玉琮銘文拓片之一
特編碼以示之:
釋文
唯二月初吉,禹王在誥成大室。旦,王各廟,宰胙右乍。
考證
編碼1為“佳”,文獻用作發端詞“唯”。
編碼2為“二”。
編碼3為“月”。
編碼4為“初”。
編碼5為“吉”。
初吉:月相專用名詞。夏曆每月初三月亮初露的這一天(王文耀)。是為虞朝使用曆法之證據。
編碼6為“禹”,字形同青銅器《叔向簋》之“禹”,類《禹鼎》之“禹”,甲骨文無。5000年前在中國南方長江流域(今良渚文明遺址)建立國家政權的帝王。《說文》: “禹,蟲也。從厹,象形。�,古文禹。王矩切。注:�,古文。”大禹可能是屬於上古蟬蟲部族,故有此字形①。
一般認為,禹,姓姒,名文命 ,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 [。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
良渚文明文字二十五中,“(鴻)門燕今汏辛”一句,童話作家約克先生等錯誤地名之為《教子銘》,認為這裏應譯為“禹侯新”。顯然,大禹的“禹”字,在這裏已經明確出現了,這個“禹”字有金文的依據,跟良渚文明文字二十五編碼103完全不同。甲骨文的“新”字是左右結構。因此,其“禹侯新”三字均失據。
《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 ,《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史記·夏本記》則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相傳,禹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我們的研究證明,以上關於禹都的記載均不實。
禹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  。
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我們認為,真正的禹陵所在仍然是在今安吉縣。
孔子: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季劄:“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 
司馬遷:堯遭鴻水,黎人阻饑。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太史公自序》:“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 
考察本銘可以明白,後世對禹王的評價有欠準確之處如下:
“卑宮室”。而本銘的記載則是“成大室”。
編碼7為“王”,禹王。甲骨文五期存2.982等與之相同,甲骨文作為“商王”解。
編碼8為“在”,甲骨文一期前7.18.3與之相同。
編碼9為“誥”,虞朝先王建立的都城,相當於後世周武建立的鎬京(宗周)。從王從口,象先王在寶座上開口講話。甲骨文之“告”一期乙5237作“”,蓋以冊告神(徐中舒);編碼9“告”為王以言敕眾。此字在本器中共有三個字形。其他兩個分別為五之12,三之13。從甘不從口。“甘”中一橫象舌頭,仍然是告訴之意。
《書.盤庚下》:“曆告爾百姓於朕志。”《釋名.釋書契》:“上敕下曰告。”,後假為“誥”(《說文通訓定聲.孚部》)。《書.大誥》:“猷大誥爾多邦,越爾禦事。”甲骨文象牛角的“告”,如前4.29.5,乃後起字。
這裏以先王的告示“誥”作為地名。參考三之12、13“宗誥”,乃虞朝先王建立的都城,相當於後世周武建立的鎬京(宗周)。說可通。
徐中舒釋“告”為“祰”,作為甲骨文時代的祭名。乃晚起之義。
編碼10為“成”,成就,完成。甲骨文屯2329從戍從一豎,《沇兒鈡》則類似於編碼10。《說文》:“成,就也。從戊丁聲。�,古文成從午。氏征切。注:徐鍇曰:“戊中宮成於中也。”文二 重一。”
編碼10、11為“大室”,宏偉的王宮。《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即“室”“宮”同義。
編碼13為“旦”,早晨。甲骨文1494與之類似,青銅器《休盤》同字與之相同。編碼13字形若旭日東昇。
編碼14、15、16為“王各廟”,禹王至宗廟。“王”,禹王。“各”訓為“格”;《說文》:“格,木長皃。從木各聲。古百切。”段注:“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
故《釋詁》曰。格,至也。抑詩傳亦曰。格,至也。凡尚書格於上下,格於藝祖,格於皇天,格於上帝是也。此接於彼曰至。彼接於此則曰來。”《說文》:“廟,尊先祖皃也。從廣朝聲。庿,古文。眉召切。”段注言即宗廟。
本字“廟”不從“月”,而從潮汐水流,說明虞人已經認識到潮汐和月圓天象的關係(《考古》1963年12期簠銘研究。)
編碼17為“宰”,此處為“執掌權”之義。甲骨文“佚518背”與之完全相同。《說文》:“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從宀從辛。辛,辠也。作亥切。注:�、�、�,古文宰。”
編碼18為“胙”,《說文》:“胙,祭福肉也。從肉乍聲。昨誤切。”段注:“福者,皇屍命工祝承致多福無疆於女孝孫是也。” 皇屍 對君屍的敬稱。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稱'屍'。工祝則是在祭祀時專司祝告的人。
“胙”通“祚”,君王之位。《正字通.肉部》:“胙,與祚通。”《國語.齊語》“反祚於絳。”韋昭注引賈逵曰:“祚,位也。”宋羅泌《路史.黃帝紀》:“黃帝自有熊啟胙。”這裏,“啟胙”即登基也。
宰祚:執政王之位。
編碼19、20為“右作”,右手朝西方坐。
帝王坐北朝南,則其右邊為西方。《儀禮.士虞禮》:“陳三鼎於門外之右。”鄭玄注:“門外之右,門西也。”
“作”“坐”上古音的韻部均為“鐸”部,聲紐為“精”,入聲調。因此,二字同音通假。
古代以面朝南方為尊位,皇帝臨朝南面就坐,因此將稱帝叫做“南面為王”,或者“南面稱孤”。唐帝李旦:“漢高祖贊:天造草昧,雄圖糾紛。赫赫高祖,應若興雲。秦原鹿喪,沛澤蛇分。大風一起,南面稱君。”
禹王登上執政王之位,南面稱君。《史記.夏紀》:“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後人對禹王登極的評價: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豈必盡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甫刑》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宋 王柏《疇依》
禹乃嗣興,載平水土。天錫九疇,彝倫攸敘。
三、禹王冊封考釋
編碼如下:
釋文
冊吳人門,立中廷,北卿(向)。王呼:坴越!冊令吳紂㚖眔叔
按;吳紂之職負責管理虞朝帝都所在的吳人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省),其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都非常重要,故為禹王鞏固其統治地位所重。㚖眔為禹王叔父,知禹王為吳人。
考證
編碼1為“冊”,古代文字書於簡,編連諸簡稱之“冊”。泛指文獻、典籍。《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古代帝王用於冊立、封贈的詔書。《新唐書·百官志二》:“冊太子則授璽綬。
”這裏指冊立、封贈的詔書。目前,中國收藏界已經發現了良渚文明的大批玉簡,但易朽的竹木之簡尚未發現。
編碼2、3為“吳人”,吳國的人(見《披裘公貧而有志》),這裏指吳部族的首領,即編碼18之“㚖眔叔”。
編碼4為“門”,宮殿大門。《說文》:“門,聞也。從二戶。象形。凡門之屬皆從門。莫奔切。”上古,門的本義就是宗廟宮室之門。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有“王於南門逆羌”、“王於宗門逆羌”。
編碼5、6、7為“立中廷”,上古面見君王的禮儀,肅立於中庭。君王之位在門中,臣立於廷中。這個禮儀一直沿襲下來。
《爾雅》:“中庭之左右,謂之位。”《禮儀.聘禮》:“公揖入,立於中庭。”《頌鼎》:“立中廷”。這個禮儀在吳人地區,甚至一直沿襲到春秋時期:《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使人立於廷。”
編碼8、9為“北卿(嚮)”,上古帝王面南而坐,臣下則必須面朝北方站立朝見君王。《說文》:“卿,章也。六卿: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從�皀聲。去京切文二。”甲骨文也有用作“方向”者,粹1252:“王┅於西方東卿(嚮)”。
編碼10-13為“王呼:坴戊!”,。
王:禹王也。
編碼11為“乎”,甲骨文用作“呼”,前4.31.3。金文亦然。
編碼12為“坴”,音lu, 大土塊; 姓。此處為禹王史官之姓。金文《父乙尊》是其繁化,《說文》字形同。《說文》:“坴,土塊坴坴也。從土圥聲。讀若逐。一曰坴梁。力竹切。”
編碼13為“戊”,通常假作“越”,從禹王建都於吳越地區來看,當為越人之名。《說文》:“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凡戊之屬皆從戊。莫�切。”
坴越:禹王的史官,姓坴名越。負責作冊和冊令的工作。在上古,史官是極其稀缺的人力資源。本文所研究的良渚文明的玉刻檔,很可能就是坴越的作品。
編碼14-17為“冊令吳紂”。
編碼14為“冊”,中國古代社會 官府發佈的六種行政文書。指中央 政權對地方政權及地方政權上級向 下級頒發的檔。《唐六典》規 定: 皇帝下達命令的文書分別稱作 制、敕、冊。餘參編碼1。
編碼15為“令”,發號司令。《說文》:“令,發號也。從亼卪。力正切。注,徐鍇曰:“號令者,集而爲之。卪,制也。”
冊令:即冊命,加封。上古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王妃或諸王的命令。《尚書·顧命》:“太史秉書,由賓階隮,禦王冊。”《頌鼎》“王呼史虢生冊令頌”。
編碼17《說文》所無,姑且奴隸定為“紂”(不從字書之釋義),音zou。字形同甲骨文一期乙8502、一期後下359等。徐中舒認為:“從系從尹,疑為職官名”(《甲骨文字典》頁1418),說甚是。
吳紂:吳地最高行政長官。此為後世吳國之源起。
編碼18為“㚖”,音gao,大白:姓。此處從“姓”解。《說文》:“㚖,大白、澤也。從大從白。古文以爲澤字。”
編碼19為“眔”,音da,目相及;人名。《說文》:“眔,,目相及也。從目,從隸省。徒合切。”
編碼20為“叔”,假借為叔父之“叔”。㚖眔為禹王叔父,知禹為吳人。《說文》:“叔,拾也。從又尗聲。汝南名收芌爲叔。�,叔或從寸。式竹切。”《釋名》:“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
㚖眔叔:吳人首領,被冊命為“吳紂”,姓㚖名眔,禹王叔父。
四、禹王征伐考釋
釋文:
唯王伐徉延伐�黑至尞。於宗誥賜庸伯鼎。
按:因征伐徉延和�黑有功,禹王在國都宗誥賜庸伯鼎。虞朝統治範圍擴展到今湖北省和今中國的西北。
考證
編碼1為“唯”,發端詞。
編碼2為“王”,即禹王。
編碼3為“伐”,征伐。《說文》:“伐,擊也。從人持戈。一曰敗也。房越切。”
編碼4為“徉”,音yang,甲骨文一期前6.23.5等與之相同。徐中舒解釋為“國族名”(《甲骨文字典》頁169)筆者從字頭判斷為羌人。
《廣韻》與章切《集韻》《韻會》餘章切,�音羊。《玉篇》彷徉也。《廣韻》忀徉,徙倚也。《廣雅》徜徉,戲蕩也。
編碼5為“延”,從徐中舒說,(《甲骨文字典》頁149)。《說文》:“延,長行也。從㢟丿聲。以然切文二。”
徉延;上古羌人之國名。
編碼6為“伐”。
編碼7為“�”,音cháo。唐虞之前的荊州。《說文》:“�,水朝宗於海也。從水朝省。”
段注透露許多歷史資訊:
禹貢。荊州,江漢朝宗於海。鄭以周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釋之。古說則謂潮也。論衡書虛篇辨子胥驅水爲濤事曰。天地之性。上古有之。經江漢朝宗於海。唐虞之前也。又曰。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虞翻注易習坎有孚曰。
水行往來。朝宗於海。不失其時。如月行天。注行險而不失其信曰。水性有常。消息與月相應。皆與許說合。朝宗於海者,謂彼此相迎受。洚水之時。江漢不順軌。不與海通。海?不上。至禹治之。江漢始與海通。
於楊州曰。三江旣入。謂江漢之入海也。於荊州曰。江漢朝宗於海。謂海上達,直至荊州也。江漢之水下赴。海?上迎。呼吸相通。恩禮相受。二州之文相爲表裏。古說如是。朝宗於海,謂海水來朝見尊禮也。
編碼8為“黑”,其本義似為外星人之符號③。《說文》:“黑,火所熏之色也。從炎,上出�。�,古窻字。凡黑之屬皆從黑。呼北切。”
�黑:唐虞時代荊州之名。
編碼9為“至”,甲骨文一期合264等多字與之相同。《說文》:“至,
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從至。�,古文至。脂利切。”按:“鳥飛”當為“矢墜”。
編碼10為“尞”,甲骨文二期後上247與之相同。地名,具體地望不詳。《說文》:“尞 ,柴祭天也。從火從眘。眘,古文愼字。祭天所以愼也。力照切。”
至尞:禹王軍隊征伐�黑勝利之後以柴祭天,並以此“尞”祭為該地地名,具體地望不詳。
編碼11為“於”,介詞。無主語句。
編碼12、13為“宗誥”,虞朝先王建立的都城,相當於後世周武建立的鎬京(宗周)。說參《禹王登極》之編碼9為“誥”條。
編碼14為“賜”。
編碼15為“庸”,《伯鄘庸父盉》之“鄘”為後世封地之名。用;此處作姓解。《說文》:“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餘封切。”
編碼16為“伯”。趙宋劉恕《通鑒·外紀》篇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伯、仲、叔、季在宗族社會用以區別不同的輩份。
“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古之長幼有伯、仲、叔、季。演變下去,就成為輩份,具有“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的功能,在秦以前,“伯”乃指男子的氏系。“庸伯”的“伯”,當如是解。
編碼17為“”。人名。
庸伯:禹王征伐上古羌人之國徉延和�黑的統兵大將。
編碼18為“鼎”。
因征伐徉延和�黑有功,禹王在國都宗誥賜庸伯鼎。虞朝統治範圍擴展到今湖北省和今中國的西北。
五、授王命考釋
釋文
大宅即立宰弘右頌,入門立中廷,尹氏授王令。
按:禹王時代負責官員任命的大臣尹氏,授予弘右頌禹王的太宰任命書。
考證
編碼2為“宅”,字形同《公父宅匜》等。居住。《說文》:“宅,所託也。從宀乇聲。�,古文宅。㡯,亦古文宅。場伯切。”
段注:宅,人所託凥也。依禦覽補字。託者,寄也。人部亦曰。侂,寄也。引伸之凡物所安皆曰宅。宅託曡韻。釋名曰。宅,擇也。擇揀吉處而營之。從宀。乇聲。場伯切。古音在五部。
編碼1、2為“大宅”,為虞朝宰府,太宰處理政務的辦公廳。有別於禹王的“大室”。
編碼3為“即”,就。《說文》:“即,食也。從皀卪聲。子力切。注,徐鍇曰:“即,就也。”
編碼3、4為“即立”,訓“就立”。《說文》:“立,住也。從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從立。力入切。注,臣鉉等曰:大,人也。一,地也。會意。” 
編碼5為“宰”,虞朝政府首席官員,又叫“太宰”。《說文》:“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從宀從辛。辛,辠也。作亥切。注:�、�、�,古文宰。”
編碼6為“弘”,姓。《說文》:“弘,弓聲也。從弓厶聲。厶,古文肱字。胡肱切。”
編碼7為“右”。《說文》:“右,助也。從口從又。於救切〖注〗徐鍇曰:“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手口相助也。從又從口。於救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佑。”
編碼8為“頌”,人名。《說文》:“頌,皃也。從頁公聲。�,籒文。餘封切。又, 似用切。”
弘右頌:人名,禹王的太宰。
編碼10為“入”,《毛公鼎》、《頌鼎》等金文與之相同。進入。《說文》:“入,內也。象從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從入。人汁切。”
編碼11為“門”,門戶。《說文》:“門,聞也。從二戶。象形。凡門之屬皆從門。莫奔切。”
編碼10、11為“入門”,進入禹王“大室”之門。
編碼12、13、14為“立中廷”。上古面見君王的禮儀,肅立於中庭。君王之位在門中,臣立於廷中。
參見三、禹王冊封考釋。
編碼15為“尹”,甲骨文後上22.5與之完全相同。初誼為官吏。《說文》:“尹,治也。從又丿,握事者也。�,古文尹。餘凖切。”
編碼為“氏”,姓氏。《說文》:“氏,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凡氏之屬皆從氏。楊雄賦:響若氏隤。承旨切。”本文從林義光之說,氏之本義為根抵,由根抵引申為姓氏。
尹氏:禹王時代負責官員任命的大臣。
編碼17為“受”,授予。《說文》:“受,相付也。從�,舟省聲。殖酉切。” 用作“授”,《說文》:“授,予也。”
編碼17、18、19為“授王令”,授予禹王的任命。
六、康昭宮祭祖考釋
釋文
康昭宮祭祖:唯三年月既死霸甲戌王駕誥康昭宮。旦,王喻旨。
按:禹王向宗祖表達美好的願望,即祈禱。虞朝的始祖是黃帝:“自黃帝古今五千年”;“自黃帝至禹,皆同姓”(《史記.五帝紀》)。因此,黃帝之廟在宗誥宗廟的中間。
考證
編碼1為“唯”,發端詞。編碼2、3為“三年”,當系禹王登基之後的第三年。
編碼4為“月”,這裏指“月相”。《說文》:“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從月。魚厥切。” 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編碼5、6、7為“既死霸”,王國維 《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既死霸,謂自二十三日以後至於晦也……
蓋月受日光之處雖同此一面,然自地觀之,則二十三日以後月無光之處,正八日以前月有光之處。此即後世上弦下弦之由分,以始生之明既死,故謂之既死霸。”
按:月相和月相名詞“既死霸”的出現,說明虞朝已經出現了曆法,所謂“夏曆”,實際上應該稱為“虞曆”。“既死霸”是虞曆二十三日下弦月這一天。既表示月相,也用以記日。
編碼8、9為“甲戌”,甲戌為干支之一,順序為第11個。天干甲年和己年,寒露到立冬的期間,就是甲戌月。編碼11為“甲”。蓋“甲”“駕”二字的聲紐同為“見”,故“甲”通“駕”。駕臨。《說文》:“駕,馬在軛中。從馬加聲。�,籒文駕。古訝切。”
編碼12為“誥”。考詳前。
編碼13為“康”。《說文》:“康,穅或省作康。又與漮通。”
編碼14為“昭”的異體字。《說文》:“昭,日明也。從日召聲。止遙切。”
編碼15為“宮”。
康昭宮:按照宗法制度,宗廟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並以之為劃分基準:凡雙數居左方,稱為“昭”;凡單數居右方,稱為“穆”。康昭宮和康穆宮一左一右,總謂之康宮。
虞朝的始祖是黃帝:“自黃帝古今五千年”;“自黃帝至禹,皆同姓”(《史記.五帝紀》)。因此,黃帝之廟在宗誥宗廟的中間。
王駕誥康昭宮:禹王從“大室”駕臨宗誥的康昭宮。
編碼16為“旦”,早晨。考詳前。
編碼18隸定為“”,即“籲”;通“喻”。表達。《淮南子·修務》:“故作書以喻意。”
編碼隸定19為“�”,同“旨”。《說文》:“旨,美也。從甘匕聲。凡旨之屬皆從旨。�,古文旨。職雉切,古文旨。”
喻旨:向宗祖表達美好的願望,即祈禱。
在宗法制的虞朝,康宮起到了維繫代際聯繫和教化人心的作用。康昭宮、康穆宮是本帝族的源頭、最高偶像物,乃至國家賴以興旺發達的寄託所在。
六、禹王頒《嘉》祭黃帝之母父
釋文
正月庚午《嘉》曰:“餘敦(遠祖)之產八十去母父作鑄飤器”。
按:禹王頒《嘉》令為八十逝去的黃帝之母親鑄造食器(青銅器)。蓋禹王為黃帝的後代。這裏是祭祀一萬年前的黃帝的母親和父親。
而彼時為野合時代,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只能稱“母父”。生母八十而逝,所以哀哉。
編碼1、2為“正月”,虞朝曆法的第一個月,又叫孟春,或者嘉月。西漢曆法大致跟虞朝曆法相同。
編碼3為“庚”,字形同《曾伯簋》。《說文》:“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凡庚之屬皆從庚。古行切文一。”
編碼4為“午”,字形同《公父宅匜》。《說文》:“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屬皆從午。疑古切。”
庚午:按“庚午年”為當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歲次內均為“庚午年”。因此,這裏的“庚午”為紀日,即正月初一。本例證明虞朝曆法採用了以干支紀年中一個迴圈的第7年為“庚午年”。
編碼5為“嘉”,《說文》:“嘉,美也。從壴加聲。古牙切文五。”這裏,“嘉”是帝禹佈告天下臣民的文書,也就是詔書。
編碼6為“曰”。
編碼7為“餘”,我。《說文》:“餘,語之舒也。從八,舍省聲。�,二餘也。讀與餘同。以諸切文十二 重一。” 引伸訓爲“我”。詩書用“予”不用“餘”。左傳用“餘”不用“予”。
編碼8為“敦”,通“惇”,厚;引申為“遠祖”。《說文》:“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從攴�聲。都昆切。又,丁回切。”段注:“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皆責問之意。
邶風。王事敦我。毛曰。敦厚也。按心部惇,厚也。然則凡雲敦厚者,皆假敦爲惇。此字本義訓責問。故從攵。誰何見言部。從攴。�聲。都昆切。十三部。”
《說文》:“厚,山陵之厚也。從�從廠。垕,古文厚從後土。胡口切。注:�,古文厚。文三 重三。”
由山陵之厚引申為“遠祖”。
 編碼9為“之”。
編碼10為“產”,字形同小篆,生。《說文》:“產。生也。從生,彥省聲。所簡切。”
編碼11為“八十”合文。
編碼12為“去”,甲骨文鐵71.4、拾10.5,以及《哀成叔鼎》與之相同。離去,逝世。《說文》:“去,人相違也。從大�聲。凡去之屬皆從去。丘據切。”
編碼13為“母”。
編碼14為“父”。
母父:一般的理解,母父即父母。禹王是黃帝的後代。這裏是祭祀一萬年前的黃帝的母親和父親。蓋彼時為野合時代,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只能稱“母父”。生母八十而逝,所以哀哉。
編碼15為“作”。
編碼16為“鑄”,《說文》:“鑄,銷金也。從金壽聲。之戍切。注:�,古文。”
編碼17為“飤”,音si,食。《說文》:“飤,糧也。從人、食。祥吏切。”《東方朔·七諫》 “子推自割而飤君兮,德日忘而怨深。”此之謂 介子推從 晉文公出亡,割股肉以飤文公之故事。故通作“食”。
編碼18為“器”,《說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去冀切文六 重二。”
鑄飤器:鑄造能夠烹煮肉米食品、或盛放食品的青銅器,如鼎、甗、簋、豆之類。
七、禹王作文考(鯀)寶尊㲃
編碼如下:
釋文:十朋???王休用作朕文考寶尊㲃其萬年子子。
按:尊稱帝王亡父為“文考”。這個孝道文化直接影響到姬周等後世。大禹的父親是鯀,據說是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
又,據此,中國7000年前已經有了青銅器,中國是世界青銅文明的發源地。再據《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侯氏之四連,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連、瑚都是青銅器,瑚即“簠”。
考證
編碼1為合體字“十朋”,一百貝。《說文》:“古鳳字,註:�,古文鳳。象形。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許說誤。從貝(貨幣)之二系。“一系五貝,二系十貝”(高鴻縉)“十朋”則一百貝也。
《詩·小雅》“錫我百朋”。《傳》“五貝爲朋。”
編碼1為“”,。《說文》:“。”
編碼1為“”,。《說文》:“。”
編碼5為“王”,禹王。
編碼6為“休”,休息,引申義為“美”“好”“善”。《說文》:“休,息止也。從人依木。庥,休或從廣。許尤切。”
編碼7為“用”。
編碼8為“作”。
編碼9為“朕”,君王自稱。比較後世之金文“朕”,從舟、從皿和一豎,要件不缺。與《孟鼎》《孟簋》之“朕”完全相同。《說文》:“朕,我也。闕。直禁切。”
編碼10為“文”。
編碼11為“考”,古文“老”即“考”。《說文》:“考,老也。從老省,丂聲。苦浩切。注:攷,古文考。”
文考:帝王亡父的尊稱。這個孝道文化直接影響到姬周等後世。
《書·泰誓下》:“予克 受 命,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 孔 傳:“言 文王 無罪於天下。”《後漢書·明帝紀贊》:“懋惟帝績,增光文考。” (唐)張說 《上黨舊宮述聖頌》:“尊文考而禦天,帝王之孝也。” 
大禹的父親是鯀,據說是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
參考史料如下: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記:“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年壯未孳,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剖脅而產高密。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蜀西川也。”
《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山海經·海內經》:“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
《左傳》昭公七年雲:“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
《山海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周禮·夏官·庾人》:“馬八尺曰龍。龍就是鯀。
《國語·吳語》伍子胥諫吳王夫差:“今王既變鯀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罷民於姑蘇。”《韓非子·五蠹》載:“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所笑。”《淮南子·務修訓》也說:“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
編碼12為“寶”。
編碼13為“尊”。
編碼14為“㲃”音jiù,器皿。《說文》:“㲃,揉屈也。從殳從�。�,古文叀字。廏字從此。注,臣鉉等曰:叀,小謹也。亦屈服之意。”後世金文亦仿此作為“器皿”解。如《頌簋》“始寶尊㲃”。
編碼15為“其”。
編碼16為“萬”。
編碼17為“年”。
編碼19為“子子”。
作者介绍
王德塤:1950-漢族,貴州民族大學研究員,西南師範大學畢業,雙專業,貴州省社會科學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獲得者,貴州文史研究館特聘專家、中國名山名寺名觀文化研究委員會高級顧問、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貴州省收藏家協會會員、廈門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員,《上古文明叢書》編委、貴州省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專家,貴州省桐梓縣夜郎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重慶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