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夜十点】看母亲端碗时的享受和端庄

 槐树街183号 2020-09-24

         月夜。温一壶烈酒,等你。

看母亲端碗时的享受和端庄

(文章节选)

文|李银昭;朗诵|郑刚;

主持|梁海泉;编辑|夕夏

     是春天还是秋天,记不得了,总之,那是一个宽宽松松的时节,不热也不冷,只记得是个周末,因为只有周末我们才会有时间去那个寺庙。寺庙在城北,记得是儿子还抱在怀里的时候我去过那里。现在儿子去了美国,儿子已经开始抱他自己的孩子了。可想,那个寺庙对我来说怎么都是一件算得上遥远的事。

     母亲说想出去走走,意思是想我陪她去个什么地方。一下我就想到了昭觉寺,就是刚才说的城北的那个寺庙。记忆里,连这次,我是第二次去那里。第一次是母亲带我去的,那时儿子刚出生不久,母亲带上我们去昭觉寺请当时的住持清定大师摸顶。那天人很多,排了几公里长,好在母亲凌晨两点就带着我们上路。大师的手在我和儿子的头上摸,软绵绵的手贴在额头上,至今想起来都还觉得绵柔有温度。

     ......

     小时候,在农家小屋里,母亲说,人的一生是从吃饭开始的。她说,看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出息,有没有造化,看一个人的吃相就知道了。所以母亲常教她的儿女们,坐要有个坐相,吃要有个吃相。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走南闯北,似乎还觉得自己混出了点小出息,但与对面端端庄庄坐着的母亲相比,论做人,恍然觉得,儿子还差母亲很远。

     碗里最后一粒米被母亲送进嘴里,母亲才小心地将碗轻放在桌上,又将盛菜的碗重叠上去,再小心地将筷子横在碗上。一小张纸巾,母亲用它小心地擦嘴,小心地擦手,再小心地轻沾桌上的点滴汤水。一张小纸巾,用过这么多地方,母亲才小心地将纸巾放在桌下的纸兜里。

     昭觉寺,后来我常去,有时陪母亲,有时一个人。陪母亲的时候,就像重读一本暖心的文章一样,重温母亲举止里的恰到好处。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很感谢,很感动。感谢母亲那天突然说想出去走走,感谢我那天没别的杂务,才有机会安心地陪在母亲身边,用心地看母亲走路,看母亲伸手取香,看母亲与迎面走来的人点头让路打招呼,看母亲对一粒米、一片菜的珍爱,看母亲端着碗时的享受和端庄。感谢之后,是感动,是一个儿子在母亲用无声的言行,教会他应有的生命姿态之后,油然而生的感动。原来,先人们说的那些话,是挂在昭觉寺回廊尽头的墙壁上的,而我的母亲,也许她并不认得那幅名人留下的字,更不懂得那字里“三件宝”的人生道理和处事哲学,但母亲,她却把先人们说的话里的精髓,无声地融进了她的血液里,融进了她的生命里,再通过她无语的行走和端庄,传教给了她身后的儿孙们。

今夜十点 | 你会不会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