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年养性与“男重义·女重情” | 邵雅忠

 竞石频道 2020-09-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二

《幼年养性与男女有别

 春耕园 | 邵雅忠老师

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父母该怎么做?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的教育有别的。

对于平民教育,西方强调的是知识教育,认为教育不应该有差别,男女更不应该有差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古时候的大部分农民是不识字的,读书识字的私塾教育是士绅阶层以上的家庭才有条件拥有的。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一直强调的是“男女有别”、“因材施教”,强调的是个性化教育。

男女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完全不一样,男女的绝对平等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只能追求有限平等、人格平等。

如果越过知识教育层面,从智慧教育层面看,男女的天性也一定是有别的,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开启男女有别的内心智慧,才能做到高维度的男女教育平等。

(三)

“男重义,女重情。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认为,就应该培养“男主外、女主内”,因为主外的事业追求需要强调义,主内的家庭一定要强调情。

“外重义,内重情。

对外的事业应该讲是非对错,讲道理、道义,对内的家庭应该讲孝道,讲恩情、感情。

我今天的很多家庭不和谐,很多就是因为今天的家庭关系中,不符合这个男女的先天之性,把家庭关系中的次序搞混乱了。

(四)

正是因为男女职责上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内”,那么对他们道德要求的也就各有侧重,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夫义妇德”,男子必须有恩义、情义、道义。

丈夫不能因为自己在外工作,又有经济实力,就可以随意见异思迁,因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宋弘作为讲求恩义的典范一直传颂至今,而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则为人所不耻。

与之相对,妻子必须有良好的德行,这样才能言传身教,把儿女教好,甚至把孩子培养成圣贤君子,使家业隆盛、代代相传。

中国几千年来,离婚率极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夫义妇德”教育。

而现在中国离婚率越来越高,就是因为体制教育只实施了男女平等的知识教育,只追求表面上的教育平等,反而远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男女有别教育的内在深层次含义和智慧。

(五)

“男女有别”,是最简单而又最不容易搞清楚的,最有争议的词汇。

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完全照搬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的男女有别的教育体系,当然是不合时宜,而且有些内容确实是糟粕,确实应该摒弃和革新。

但是,很多人反对传统文化中的男女有别的教育,有些却是由于是没有弄清它的真实含义所导致的。

有很多人只喜欢听“男女平等”的说法,而不喜欢听有人说“男女有别”。

好像一说“男女有别”,就是重男轻女的封建主义思想在作怪。

其实不然,“男女有别”正是古人小致思维,大致立法等,对不同的人事物,如何做出因时,因地,因事,因物等入情入理的分析,合情合理的安排,乃至宏观规划,细微推敲等。

事实上,一旦进入社会现实中,男女一定是有差别的。

幼年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年养德

(黄竞石.记录.2020.1.5)

链接:

“男女有别”与
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男女有别”。这一度被误解为歧视妇女的表现。事实上“别”主要强调的是男女职责上的差别,用现代话说,就是男女的社会角色、职责、分工各有侧重。


(一)

在家庭中,有两项重要的职责:
一是创造经济收入,以此养家糊口,使家人衣食无忧,这一重要的职责通常是由男子来承担;
二是养育子女,使儿女把良好的家教、家风、家道、家业承传下去,避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悲剧。

因为“无后”不仅是指没有儿子,更重要的是指没有承传家业、事业的后继人才。

例如一家生了七八个儿子,但是这七八个儿子都是败家子、啃老族,不仅不能把良好的家业家风承传下去,还做出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这样的儿子与其有,还不如没有。所以古人强调:“至要莫如教子”。提醒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儿女教育好。


(二)

礼记·学记中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中说,
“育,养子使作善也。

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中,都把对子女德行的培养视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因为身教胜于言教,而儿女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养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事实上主要是由母亲来承担的。


(三)

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家庭中的母亲相比于父亲,对于子女养育承担的责任更为重要,因而也必然受到应有的尊重。

《孔子家语》中说:
“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
妻也者,亲之主也;
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
是故君子无不敬。

俗话说:
娶一个好妻子,可以兴三代;
娶一个不好的妻子,也会败三代。


(四)

中国古人的书香门第家族对女子的教育比对男子的教育要更加重视,所以才出现了《女诫》、《内则》、《女论语》、《女范捷录》等专门针对女德教育的《女四书》。
这不是传统社会压迫女子的象征,恰恰是重视女子教育的表现。

因为好母亲来自好姑娘。

古人所谓:姑娘是世界的源头。

如果源头都受到污染,怎能保证整个水流的清澈?
这恰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女德和母教对社会和谐、天下太平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

英国著名道德学家斯迈尔斯说:
“民族只不过是家庭、人民和母亲的最终结果而已。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民族的品格,可以通过女人的教养和优雅而得以提升。

可以说,正是中国传统重视女德和母教的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承传下来,并且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

经过研究,他们最终得出结论:
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

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合理的。


(七)

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始从胎教,到“慎终追远”,贯穿了人的一生。

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的时候,就特别重视胎教,她“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
正是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才把周文王培养成圣人。
而文王的祖母太姜、夫人太姒都是圣母,史称“三太”。

正是这“三太”的良好母教,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也使得后世男子把配偶尊称为“太太”,目的是期许对方培养出圣贤的儿孙。


(八)

重视从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至今仍具有合理性。

这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家庭,在家庭之中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冲突。

因此,古语讲:
“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自然知道如何与领导、同事、朋友乃至与陌生人和谐交往。


(九)

诚如斯迈尔斯所言:
“女性的影响力到处都是一样的。
在所有国家,她的性情气质都影响着民族的道德、习俗和品格。

在中国古人看来,也是如此。
女人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不在于自己的事业有多辉煌,而是把自己的儿孙培养成如孔子、孟子、范仲淹、林则徐那样的圣贤人。

如果女子和男子一样能干,两个人的事业都很辉煌,但是却因此而忽视了儿女教育,结果儿女都成为纨绔子弟,甚至年纪轻轻就锒铛入狱,使得再辉煌的家业也无人承传下去,不过是昙花一现,又怎能说是明智的选择?更何况因为缺少良好家教的子女一旦堕落为腐败官员、不诚信的老板、锒铛入狱的恐怖分子等,又将对国家社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和危害?


(十)

约瑟夫·德·梅斯特尔曾说:
“千真万确,女人没有创造出什么杰作,她们没有写出《伊利亚特》《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哈姆雷特》、《菲德尔》、《失乐园》、《答尔丢夫》,没有设计出圣彼得大教堂,没有创造出《弥赛亚》,没有雕塑出《阿波罗》,没有画出《最后的审判》,她们既没有发明代数和望远镜,也没有发明蒸汽机。

但她们所做的事情,比所有这一切都更伟大、更优秀,因为正是在她们的膝头,造就出了正直,高尚的男男女女——这才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作品。


(十一)

如今社会国家缺少圣贤君子,究其根源,在于缺少圣贤的母亲。

由于缺少对母亲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神圣使命的深刻认识,因而使得一些母亲放弃了教育子女这一对国家民族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职责而去追名逐利,实在是舍本逐末。

我们现在很多人去过西方的“母亲节”,却忘却了我们中华文明中对于伟大母爱、伟大母教深层次内涵,大部分国人也不再了解、理解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男女有别”的深意,社会机制上也混乱了,大部分国人不再认识到母亲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职责何其神圣、何其重要!

最后,也在此,向所有伟大的母亲致以最崇高敬意!

(黄竞石.汇编.2020.1.5)
※特别说明:

由黄竞石记录的“黄石头·学习 | 春耕园·邵雅忠老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二落笔于此,之十三将随后奉上。

以上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所做,并不完全代表邵雅忠老师的原话。
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
中国人应该有
足够的文化自信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曾说,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
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 英国汤恩比预言原文:
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易经,汤恩比曾说:“如果有来生,我愿生在中国。”
进而他进行了详细阐述: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到了21世纪,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将会毁掉一切。加上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机,唯有中国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黄竞石


黄竞石(学者

黄竞石,笔名黄石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

小微企业市场化方向研究学者,

石岗国学院高级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